瑞國在前期,絕不能加入某一個同盟,這樣做會失去大量的市場。
瑞王蘇雷學到的知識,也讓他知道這種因為利益聯合在一起的同盟,各國之間的關係非常脆弱。
他們能以利益相合,那就能為了更大的利益背叛。
先秦時期,諸侯國之間合縱連橫,表現出來的情況,已經足夠他們獲得教訓。
弱國再怎麼結成同盟,那也不會變成強國,反而會失去獨立自主發展的機會。
瑞國的地緣環境也比較好,它不是鄰國優先進攻的目標。
瑞王蘇雷可以持續觀察局勢,一旦局勢發生變化,它的姿態也會非常靈活。
……
楚國昌平,楚王魯晨陽召見楚國的重要大臣,研討現在的局勢。
他們已經討論半個月,楚國國內的分歧較大,一直都沒有討論出一個共識。
楚王魯晨陽看到局勢僵持,已經不利國家的發展。
他在這次會議最開始時,語氣嚴肅的說道:“今天的會議,必須要達成共識。
楚國必須要行動起來,不能因為我們是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就在沾沾自喜。
這次經濟危機導致各國紛紛行動,我認可趙王蘇熊的觀點,這就是各國實力大洗牌的過程。
我們楚國要想保持自己的實力,必須要儘快行動起來。
各國都在行動,我國卻停滯不前,這種情況很不對。
龜兔賽跑的故事,大家都聽過。
我國海軍擊敗宋國海軍,也是利用宋國海軍傲慢的心理。
驕兵必敗,認為己方已經具備極大的優勢,不認真觀察競爭對手。
既不知己,更不知彼。
這是極其錯誤的行為。”
首相許明翰看到楚王魯晨陽發火,他用眼神示意文官,今天該消停了。
楚國現在的局勢已經很明顯,再爭下去已經沒有必要。
楚國的情況是各國都會出現的情況。
楚國想要度過經濟危機,必然不能像之前那樣搞均衡,一定要學習帝國的政策,找到新科技公司。
讓新科技產品帶來的龐大增值,讓國家走出經濟危機的泥潭。
如果找不到新科技公司,那就隻能全力扶持某一項產業。
某一個產業獲得朝廷的投入,這對於其他產業來說,必然是巨大的損失。
第(2/3)頁
第(3/3)頁
市場沒有擴大之前,某一個公司多吃了一口,閉眼有某個公司少吃了一口。
這是實實在在的利益,哪一個勢力都不想放棄。
再疊加文武之爭,這才導致楚國商議了好久,依舊沒有達成共識。
他知道楚王魯晨陽已經不耐煩了。
首相許明翰立刻站出來支持道:“王上說得很對,臣支持王上的建議。
我們楚國因為這件事情,已經耽擱這麼長時間。
桂國等四國同盟,已經開始建立統一的參謀部。
鄰國越國已經馬力全開,調動全國的工業實力,生產大量建築材料,前往越水流域建城。
這些國家的政策怎麼樣?我在這裡不過多的做評價,但他們的行動力太強了。
我們楚國取得現在的成績,就是因為之前楚國的行動力很強。”
因為海軍戰勝宋國,獲得晉升的大都督胡偉偉,他聽到首相許明翰這樣說。
他對於這個情況一點都不意外,文官一向如此。
仿佛昨天還據理力爭,不同意大都督府提出新的造艦計劃,這個人不是他一樣。
大都督胡偉偉當然也知道,現在絕不能與楚王魯晨陽唱反調。
楚王魯晨陽可是建立國家的君主,掌握著至高無上的權力。
楚王魯晨陽已經下定決心,他們這些大臣即便反對,那也無濟於事。
大都督胡偉偉依舊表現出他直爽的性格。
軍人表現的心思太多,這會受到君主的猜忌。
“王上,我們這些人的需求,在這半個月以來,已經充分的說出來。
王上這時候不應該看我們想說什麼?
王上應該直接決斷。”
楚王魯晨陽正等著大都督胡偉偉的話。
他聽到大都督胡偉偉說完,立刻激動的說道:“好,眾位愛卿都建議讓本王決斷,那本王必須要站出來有所擔當。”
楚王魯晨陽這句話一出口,還在想說些什麼的人,他立刻閉上嘴巴。
他再次開口反對,那就不是反對自己的競爭對手,而是反對楚王魯晨陽。
這樣做的大臣,絕對沒有好下場。
楚王魯晨陽這段時間也在思考,楚國應該怎麼辦?才能更加的穩妥。
他觀察各國的動作,又緊盯著帝國出台新政之後,局勢的發展。
楚王魯晨陽心中,終於有了一個大致的想法。
他結合各個大臣提出來的建議,針對於楚國的情況進行綜合考慮。
楚國應對這次危機應該做什麼,已經有了大致的框架。
楚王魯晨陽語氣嚴肅的說道:“鋼鐵是工業資本,它是我國的強項。
我國必須保證優勢項目不落後,加大針對鋼鐵產業的投資。
現在的局勢很惡劣,楚國將會加強對於軍隊的投入。”
楚王魯晨陽這兩句話一出口,文武兩方的官員都很滿意。
楚國加大鋼鐵的生產,這對於楚國的工業是很有利的事情。
楚國加強對軍隊的投入,讓大都督府的武將很是開心。
楚王魯晨陽接著介紹最基本的政策。
這基本是模仿帝國的新政,例如加強教育、加大對於科研的投入。
楚王魯晨陽看到很多官員心不在焉的樣子,他終於說出最為重磅的政策。
“楚國將會允許殖民地自治,本王決定基本放棄殖民地,全力防守本土。”
楚王魯晨陽說完這個政策,現場立刻炸了。
不隻是大都督府的武將不理解,內閣的文官也不理解。
楚王魯晨陽對於這個情況,他早就有所預料。
他簡單的解釋道:“本王之所以決定這樣做,那就是因為歐洲爆發戰爭,我們楚國首當其衝。
活下來,才能考慮殖民地怎麼辦?
絕不能把楚國有限的力量,分散到殖民地。”
文武官員都不太理解這個政策,他們嘗試說服楚王魯晨陽,卻已失敗告終。
楚王魯晨陽不顧大臣的反對,強力推行相關政策。
/body/ht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