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襄王蘇振興一直關注著戰場的情況。
他看到最近幾日的戰報,這才徹底放心下來。
襄國與趙國接觸的地方,是大片山區丘陵地帶。
這種地方更適合普通軍隊騎著摩托車通行,不適合戰車作戰。
趙國強大的戰車軍團,在這些地方根本發揮不出來實力。
襄軍憑借靈活多變的戰術,打得有些艱難,但戰線卻沒有崩潰。
襄軍能夠抵擋趙軍的攻勢,他們做到了這一點。
襄王蘇振興就因為,朝廷投入到大都督府的海量銀幣完全值得。
經過這場戰爭的檢驗,襄王蘇振興也終於放下心中的重擔。
襄國已經有能力守護自己,不需要戰戰兢兢看其他國家的臉色。
襄國做事能更加大膽一些。
襄王蘇振興同樣發現,趙國遠沒有他想的那麼強大。
特彆是開戰之後,趙軍的後勤出現了問題。
趙國吞並諸多小國的後遺症,現在徹底顯現出來。
這些小國的國民,九成以上是漢人。
趙國膽子再大,他也不敢做出屠城之舉。
這些國家的遺民,大部分都活了下來。
趙國為了當地的穩定,又沒有把這些遺民大規模遷移到其他地區。
哪怕是給趙國十年時間,這些遺民也會忘記故國,安心做趙國的順民。
但現在距離他們國家破滅,才過去很短暫的時間,還有一部分人心思故國。
這些人不敢明麵反抗趙國,但趙國與襄國開戰之後。
這個群體卻想辦法破壞趙軍的後勤運輸。
他們炸毀橋梁、鐵路,燒毀倉庫裡的物資。
這些人做事完全沒有章法,有很大的隨機性。
也正是這個特點,趙國想要短時間把他們找出來,根本做不到。
襄王蘇振興對於這個群體很感興趣。
他已經讓人開始與這些人接觸,給他們提供資金和武器,幫助他們複國。
襄國可以趁著趙國一時的虛弱,從趙國身上咬下來一塊肉。
但趙國的底蘊確實比襄國要強。
兩個國家長期在邊境對峙,進行軍備競賽。
以襄國的底蘊,在未來必將會輸掉。
襄王蘇振興選擇在兩國交界地帶扶持一些小國充當緩衝國。
這是慷趙國人之慨,襄國隻需要付出一點點代價,就能給未來的趙國增添極多的麻煩。
襄王蘇振興不隻是想到現在的戰爭,他還思考完戰爭怎樣體麵的結束。
畢竟襄國想要徹底消滅戰國,哪怕是北方有燕國的配合,那也根本做不到。
書桌上的電話鈴聲響起。
襄王蘇振興拿起電話,裡麵傳來機要是官員的彙報聲。
“王上,這個是宋王展鐵打進來的電話,是否接通。”
“接通。”
電話再次嘟嘟響了兩聲,聯接宋國的電話線路正式接通。
宋王展鐵恭喜道:“襄王,你們襄國這次戰爭,表現的很好。
趙國看著實力龐大,但他現在是虛胖,工業實力沒有轉化成軍事實力。
襄國現在奮起直追,完全有可能追上趙國。
我們宋國願意繼續幫助襄國,向襄國轉移軍事工業相關的技術。”
襄王蘇振興立刻感謝道:“宋國的支持,我們襄國會記在心中。
這次戰爭結束,襄國必然會回以優厚的報答。”
襄王蘇振興知道宋國之所以這樣做,完全是為了幫助襄國增強信心,讓他能和趙國持續作戰下去。
但宋國對於襄國的幫助,襄國依舊要感激。
一個國家能夠被其他國家利用,那就說明這個國家還有價值。
利用與否,這不是襄國忘記恩情的原因。
襄國隻會記得宋國的恩情,因為宋國真誠的幫助襄國,哪怕是為了一些利益。
襄國不會感恩歐洲其他國家。
襄王蘇振興在開戰之前,他就知道宋國提供的幫助,絕不是宋國一家提供。
歐洲大部分國家聯合起來,想要用襄國撬動整個美洲。
第一步就是用襄國和燕國牽製趙國。
第二步是讓曹國和魏國爆發戰爭。
襄王蘇振興在開戰之後,一直關注曹國和魏國的動向。
對於這兩個國家開戰,他是樂見其成。
襄國與曹國離得太近,之前還有仇怨。
魏國與趙國又是兄弟之國。
魏國沒有被事情拖住腳步,很大可能會派遣軍隊支援趙國。
第(1/3)頁
第(2/3)頁
魏國與曹國開戰,這真是一個好消息。
襄王蘇振興一直期待這件事情發生。
……
曹國安隆。
曹王李大壯帶領文武百官前往太廟祭祖。
他從汽車上走下來,一個趔趄差點摔倒在地。
隨侍左右的倭人太監,立刻攙扶起曹王李大壯。
曹王李大壯感覺有些僵硬的右腿,他自嘲道:“我這條腿受過刀箭傷,受過槍傷,在海水裡泡過。
當時活蹦亂跳,一點問題都沒有。
現在卻變得十分僵硬,本王老了。
人啊!不服老不行。”
倭人太監用尖細的聲音安慰道:“王上正值壯年,一點都不老。”
曹王李大壯擺了擺手:“我這個歲數,已經算長壽。
華夏曆史上,太多二三十歲就駕崩的國君。”
文武百官這時候也圍上前,他們紛紛安慰。
言說曹王不是老了,而是這條傷腿發病了。
曹王身體不佳,直接讓整個祭拜過程變得更加壓迫性十足。
禮儀結束之後,曹王李大壯坐在椅子上休息。
一名頭插羽毛的土著太監,抱著一封電報,快速走到曹王李大壯身邊。
曹王李大壯看完這崩電報,他的臉色微變。
立刻召集文武重臣,來到太廟的偏殿之中。
曹王李大壯讓這封電報傳閱下去。
他等了一會兒,看向大都督孔二牛道:“孔愛卿,大都督府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了嗎?”
大都督孔二牛剛剛看完電報的內容。
趙國與燕襄兩國之間的戰爭,已經進入白熱化。
趙國不止動用邊境的兵力,腹地的兵力也已經動用。
兵力的規模,已經達到十二萬人。
這種動輒十萬人規模的戰爭,已經不是小打小鬨,而是國戰。
趙國陷入國戰,絕不是短時間就能抽身而出。
趙國也就沒有餘力,幫助魏國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