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威尼斯本土之間的溝通漫長得讓人難以接受,十分考驗易卜拉欣的耐心。不過在信使於兩地來回的間隙,他還有些其他事務需要處理。
首先便是關於公共教育事業的成果,易卜拉欣最開始投資該領域是想填補伊朗本土什葉派烏理瑪產出的缺失,可在操作過程中,他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易卜拉欣當時召見薩德爾和其他負責教育的官僚、教士開了幾次小會,萬王之王的認為可以為所有宮廷基金資助的學校規定統一的標準、提供統一的教材。這樣的提議讓眾人激烈討論起來,最終敲定一套看上去能夠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的製度。
依照擬定的詔令,如今在薩法維境內的學校是不允許私有的——“以至仁至善的胡達之名,教育事業不得如同采礦、紡織等作為商人盈利的行當,一切學校為社區所有,並受官府的監督和管製。”
同時學校的等級和分類也確定下來,在社區內除了歸清真寺負責的宗教學校,還有各個同業行會受命嘗試開辦的學徒學校,以及由薩德爾直管的高等學府。
在實際操作中,各清真寺的毛拉還會在入學前主持測試,並根據測試結果分配本社區學校的入學名額。高等學府的入學資格則是由其自行安排。
而如今數年過去,在逐年增加的投資的澆灌下,易卜拉欣終於看到了成果——由教團和宮廷主導的公共教育事業和考試製度已經成型,社會已經基本接受並在適應這些改變。
隻要再過幾年,隨著這些製度的鞏固,再加上印刷行業的推動,易卜拉欣就能源源不斷地收獲官僚、教士預備役,並增強識字人口對宮廷的認同。
除了這些根植於民間的各類學校,易卜拉欣也不忘關注宮廷軍校和航海學校,畢竟一個政權不能隻靠文官運轉,暴力才是最底層的邏輯。
對於從宮廷軍校畢業的新軍官,他將其中一部分吸納進入宮廷侍衛隊伍,其他人則下放至各省地方軍任職,或是負責監督部落的征召工作。
為了能夠確保軍隊能夠正常運轉,易卜拉欣在開辦軍校時便授權讓王權代表統領的監察部門將監視範圍和考核機製擴大至軍隊中,讓這些“沙赫之眼”狠狠地拷打無法勝任有關職務的現役軍官。
向境內各個臣服萬王之王的部落征召戰士並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在此之前都是大埃米爾利用教團關係網在各個紅頭部落讓其落實有關的軍事義務,可當易卜拉欣想將範圍擴大至庫爾德部落、阿富汗部落和俾路支部落等教團基本盤之外的群體時,就隻能讓地方官員和埃米爾去和這些部落頭人臨時交涉。
而如今,易卜拉欣就要負責各省軍務的埃米爾負責監督,確保這些部落能夠在征召令送達時拿出保質保量的部隊履行義務。對於征召兵,大埃米爾幫助製定了標準,其中根據馬匹和裝備劃分不同等級,最少也要有織物甲、頭盔、盾牌和鐵質武器。
不過萬王之王沒幻想著能白嫖兵員,這些生存在邊鄙之地的部落頭領可以獲取宮廷的津貼,除了保底的效忠津貼之外,提供額外的符合標準的兵員還可以獲取額外的經濟補助。
通過這些措施,薩法維的部落軍隊來源算是擴大了,單從紙麵上看,征召兵的規模已經高達近十萬,其中奇茲爾巴什占八萬,剩下的則主要是庫爾德人和阿富汗人。
實際上出於各種原因,將這些部隊全部集中於一處卻是幾乎不可能的,這一點易卜拉欣心知肚明。
除了陸地,海洋對於他來說一樣重要,在貢布倫——如今改名沙赫港——的海軍步兵營地和航海學校如今也是有所產出。
如果說陸軍,特彆是騎兵的軍事教育受傳統觀念影響還是主要被以地產為根基的封建貴族所把控,那海軍的情況則截然不同。
在沙赫港設立的航海學校所招收的學生來源頗為複雜,各個階層和職業皆有,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都出身於沿海地區。
這裡整合了易卜拉欣能收集到的一切航海資源,以期望能夠成體係地培養海軍軍官和推動航海技術。他的靈感和所參照的先例毫無疑問來自於葡萄牙的“航海家”恩裡克王子在薩格裡什建立的航海學校,不過後世的曆史學界對於薩格裡什的實際情況頗有爭議。
除了造船廠、航海學校和天文台,海軍步兵軍營則涉及到一支歸屬於海軍的新部隊——海軍步兵,也可稱之為海軍陸戰隊。
易卜拉欣設立這支部隊的目的很簡單,未來薩法維將會通過沿岸的堡壘控製海外的貿易港口,在這些要地駐紮的士兵歸陸軍管可不太方便。並且跳幫這種作戰方式也暫時不會被淘汰,讓這些經受專業訓練並擁有合適武裝的士兵負責屠戮敵方船員或是突襲港口無疑是十分合適的。
這些海軍步兵一般裝備各類火器和常規的刀劍,所裝備的甲胄則因為作戰環境和經濟原因偏向於輕便,在織物甲之外就最多僅有鐵質胸甲加強防護。
他們當前的規模還十分袖珍,僅有不到千人,擴張計劃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之中——埃赫桑清點和預估了當前作為海軍戰力的船隻所需的士兵,為了節省人力,他提出填補現有戰艦的馬潤不需要招募新兵,直接讓慣於船上作戰的老海寇適應一下新打法就行了。
至於新募的士兵則是為了負責堡壘防務,單是巴士拉、霍爾木茲、麥納麥、沙赫港和馬斯喀特的港口防務就需要數千人,最近至少還要新增一個果阿,對於駐軍的需求隻增不減。
看到這裡,易卜拉欣覺得沒什麼好改的,就這樣按照計劃繼續將各項工作推行下去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