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戰火持續燃燒、高加索爭端熄滅暫歇、戰備工作有條不紊、赴歐使團遠渡重洋,509年的冬季對於易卜拉欣來說波瀾不驚,沒什麼突發情況,每周每日的行程安排都比較固定。
冬去春來,自穆聖遷徙麥地那後年——即先知爾薩誕生第50年——的新年上,萬王之王照常舉辦相關的慶祝活動和賞賜臣民,並騎馬穿過新城區“易卜拉欣阿巴德”在街道和廣場接受市民的致敬。
大體上順風順水的易卜拉欣在節日後繼續推進他的計劃,為即將到來的戰爭做準備。
當前的宮廷財政和軍需物資的籌措都沒有出什麼岔子,伊斯邁爾出色地履行了他的職責,可單做這些,易卜拉欣覺得還不夠——兵力不夠。
薩法維軍隊的主體自不必說,但這些軍事資源是有限的,單憑常備軍和紅頭部落,萬王之王僅能動員出一支規模稍大的部隊。
好在帝國統禦的疆域足夠廣袤,他可以從其他部分獲取想要的資源,例如烏斯塔吉汗就能從轄區內的庫爾德部族中征召一批數目可觀的戰士。
先將目光放至離敵國最近的西部邊境,庫爾德部族和高加索基督徒的力量已經為他所用,同時部分分散在各省的土庫曼部落曾在皇家獵場的營帳中向他宣誓效忠,人力被納入底萬的登記冊。為了將其與帶紅帽子的開國元勳區分開來,這些後加入且地位較低的騎手將會被冠以“輔助部隊”的名號。
雖說頂著的名字不太威風,但該給的待遇等卻不會缺斤短兩,這些被要求統一纏綠色頭巾的“輔助騎兵”在事實上能夠承擔所有的作戰任務,與紅頭相同。
按照就近原則,在對奧斯曼的戰爭中動員這些戰士參戰是順理成章的。伊斯邁爾和大埃米爾侯賽因領著軍務維齊爾向他詳細彙報了這些武裝的實際情況:“隻要您的征召令抵達,至多隻需兩周,登記冊上的全部額定兵員就能遵照要求抵達預定的集結地。”
接下來,易卜拉欣將目光轉向東方,穿過伊朗高原,來到興都庫什山脈和印度河平原,由於距離的原因,這片人口稠密的膏腴之地應當很難在戰爭爆發時提供向帝國的另一端輸送什麼部隊。
可偏偏此次就是有備而來,不打算浪費掉這部分資源的他想讓更多的阿富汗青年走出大山,在給伊朗沙赫爾賣命的同時改變人生。
通過以古爾布丁和米爾韋斯為首的第一批合作者為中介,經過數年的統治,宮廷和地方大員已經能夠得心應手地處理部落事務,調解部落紛爭和從中招募加齊已經成為總督和合作者官員的日常工作。
“當前的東方邊境沒有邊防壓力,我看可以從這裡抽調兵力進行增強。”易卜拉欣將手指摁向阿富汗斯坦和旁遮普,思索著要從這裡征調多少人力。
侯賽因詢問道:“陛下,您打算從這裡招募多少加齊呢考慮到路途遙遠,還是不要招募過多人馬,他們並非是全世界都聞名的善戰者,為此花費過多不大值當。”
伊斯邁爾的擔憂則集中在宗教層麵,他認為“胡達不會庇佑異端,可能還會施加懲罰,這讓異端在戰場上的表現十分可疑,如果過於依靠他們可能會把本應屬於您的勝利拱手讓給敵人。況且過多的異端還容易導致軍中不合,不僅會讓統帥浪費精力調解各部矛盾,還會消解本應團結如一人的隊伍的凝聚力。”
“無論如何,他們還是能拿著彎刀和騎槍向我的敵人發動英勇無畏的衝擊的。”易卜拉欣經過一番斟酌,還是打算讓古爾布丁將古拉姆東方軍團的主力帶來,僅留下必要的堡壘駐軍和首府的安保力量,由此造成的缺額讓他在喀布爾、加茲尼和坎大哈等地臨時招募新兵。
所有臨時新募的阿富汗騎手同樣和在薩法維軍中服役的庫爾德人、土庫曼人等一樣被冠以輔助騎兵稱號,同時為了進行區分和編組,這些自阿富汗山區而來的戰士要統一纏黑色頭巾。
易卜拉欣很快敲定要從阿富汗斯坦劃來十到十二個團——或者更多,兩萬人本地會騎馬的青壯肯定不止這麼多——的兵力到迪亞巴克爾集結,以在規模上最大化此次的出征軍力。軍務維齊爾將這一重要事項記錄好,以免這些士兵在穿越帝國腹地時出現斷水斷糧等意外。
從東南招兵還不夠,呼羅珊和包括河中、花剌子模、費爾乾納等在內的圖蘭地同樣有著遊牧人口可以壓榨,不過在談到這個話題前,易卜拉欣將話題引導到了管理和組織這些新部隊上。
在此之前,宮廷還沒有如此大規模地要征調和集中使用這些非正規部隊,通常都是相關區域的軍事主官將其作為補充以加強手中軍力來臨時地滿足其當下的軍事需求。
如今這個局麵,加強管理就是勢在必行了。
他先是傳喚軍務維齊爾:“如果我要你為這些負責騎兵另造登記冊以進行管理,你大概要用多久時間完成這項任務”
“為輔助騎兵另造登記冊”伊斯邁爾和侯賽因重複了一遍問句中的要點,“輔助騎兵”隻是用來囊括這些非正規部隊的慣稱,如今要正式變成他們的番號了
早在先前底萬和這些部族就已經形成了用經濟補貼和官職換取全員忠誠的關係,易卜拉欣打算就在這個基礎上對他們提供的軍隊進行更為規範和高效的管理,例如製定標準。
這些輔助部隊既非常備軍,也非教團追隨者,沒有統一的服飾裝備可言,為了將其進行區分以方便進行識彆,除去軍旗,統一使用不同顏色的頭巾便是個廉價可行的方案。
此外還有穩定的薪資、穩定的物資供給等,但相比於常備軍和奇茲爾巴什,這些輔助部隊就能得到的就少許多,他們更主要的收入依然是來自戰利品和因立功得到的賞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