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況不妙啊。”見信使灰頭土臉地趕回來,艾哈邁德沒有相信易卜拉欣回複的口信,見鐵定要挨打,他隻得放棄再度攻打科爾庫特的想法,想想怎麼守城。
如今他已經知道穆拉德叛逃之事,至此,他可以篤定是這小子把鬼子引來的。可如今憤怒也沒有用,因為對無法順利繼位的恐慌和憤怒已經驅使他自立,反而將他與原目標的距離推遠。如今又攤上兒子叛國叛教,兩事的影響相疊加,對其正統性和能力的否定足以碾碎所有再爭取帝國大員支持的嘗試。
如今的艾哈邁德隻得退而求其次,希望能逼迫帕迪沙將半個帝國分割給他,讓他能作為安納托利亞的蘇丹統治下去。
見薩法維軍的到來是要掐滅在奪位爭鬥裡最後的希望燭火,他不得不積極行動,召集部下僚屬共同商討對策。
艾哈邁德帳下分裂嚴重,意見不一,有人喜迎王師,有人遭災逃難,有人堅守待變,三派唇槍舌戰不休,一直沒能統一意見。
他既不相信能在塞利姆或是科爾庫特統治下的魯米利亞得到安全的庇護,又對自身軍力心裡沒底,同時易卜拉欣現下並沒有展露談判意願。麵對三個選項,艾哈邁德遲遲做不出決斷。
時間就在猶豫中不斷流失,拖著大炮的薩法維軍即將近抵城下,湧向科尼亞的難民讓艾哈邁德感到急迫。為節省儲備,他下令驅趕難民都逃去更西邊,並禁閉城門,嚴禁本地人混入城外人流。
高舉綠底獅日大纛的人馬不日從難民逃來的方向出現在哨兵視線中,令所有人恐慌的大軍終於出現,科尼亞對外的交通被斷絕。
“還在負隅頑抗?”見科尼亞城頭上戒備森嚴,易卜拉欣不悅地說了一句,然後找炮兵總監薩勒曼商議該怎麼部署火炮,敲開這一城防工事。
在薩勒曼的計劃中,所有用於摧毀城牆的火炮都先被集中於東側:“陛下,臣認為應該先集中彈藥在一側的牆體上快速鑿通進攻通道,然後再考慮從多麵攻擊。”
“就按你說的辦。”
易卜拉欣在圍城大軍紮營部署的同時進行與艾哈邁德進行戰前的最後一次談判,或者說是單方麵勸降。不過已經到了此刻,他沒想到艾哈邁德還願與他交換書信談判,沒有一口直接回絕。
得知此事的穆拉德內心矛盾,不知是要父慈子孝還是該父慈子孝。若是萬王之王接納了艾哈邁德,那就隻能和解了,可攛掇薩法維軍把科尼亞殺乾淨吧……
糾結於嘗試和解與置於死地的穆拉德以避嫌為由搪塞,沒有對和談提供建議,沉默地旁觀事態發展。
趁著軍隊還在準備攻城的時間,萬王之王開完軍事會議就進行回複,強調“識時務者為俊傑”,“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仍不失封侯之位”,得看清伊朗的強大,不要一時被怒氣蒙蔽心神,衝動行事隻會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和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