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教廷再度號召十字軍的消息隨風吹至歐陸各地,被“寄予厚望”的法國和奧地利宮廷都不予理睬,但民間對土耳其威脅依然有所反應,數批小規模的誌願者從各地出發穿越德意誌蘭前去匈牙利,最遠的一隊人馬甚至來自英格蘭。
但此次十字軍的核心匈牙利卻沒那麼好搞定,兼任宗座特使的大主教塔馬斯·巴科茲麵對的是麵露難色的國王瓦迪斯瓦夫和財政總管伊斯特萬。
“陛下,如今我國最大的威脅、基督的敵人土耳其蘇丹可謂是虛弱不堪,聖座也是這麼認為的,如果能發動一次成功的進攻,至少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能從穆斯林手中解放出來。”巴科茲侃侃而談新十字軍的好處,以聖戰之名開疆拓土,能集合全歐之援助,最後戰果進的可是匈牙利國王的口袋。
然而,目前匈牙利財政是真困難,自上位以來,瓦迪斯瓦夫對國內的領主們十分軟弱,他在議會中不斷妥協,先是免除對貴族和神職人員收取關稅,後來貴族又無需為生產和購買商品納稅、農奴的管轄權被完全下放給貴族們任命的農奴法官,貴族不需為阻止農奴流動付出代價、還取消了農奴的狩獵權、削減集鎮所擁有的自治權利以增強與領主的封建關係等。
借貸使得富格爾家族得以掌控匈牙利各地的礦產,宮廷的收入再度減少,這些礦井產出的利潤流入德意誌商人而非馬紮爾稅吏的錢包中。
伊斯特萬還對巴科茲加以勸阻:“大主教閣下,戰爭是需要時間準備的,我聽聞在聖座的詔令傳達後就有教士和修士在各個教區發動群眾,這是十分危險的行為。況且他們是生產者而非持劍者,戰鬥既超出了他們的能力又超出了他們的責任,貿然將他們納入軍隊隻會給經濟造成損失。最穩妥的辦法還是加征稅收,依靠持劍者率領的部隊作戰。”
說到這,在場其他參加國務會議的大貴族和廷臣都驚詫異常,沒想到大主教竟然行動得如此迅速,這次會議不是來和他們商量怎麼組織軍隊的,而是告訴大家:“十字軍組織工作已經開始了,都過來給我幫忙。”
由於沒有領主的參與,巴科茲依靠各教區教士和方濟各會、多明我會修士征召組織起來的部隊以農民和誌願兵——外國人、黑軍老兵、被解雇的傭兵、小貴族及僧侶——為主體,集結的臨時營地就在布達城郊。
得知諸多領民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加入十字軍,領主們怒不可遏,大主教當即遭到指責,巴科茲不堪示弱,迅速搬出教廷權威以占據大義名分,並且他在先王馬蒂亞斯執政時就以內政顧問身份入仕供職,又在支持瓦迪斯瓦夫為匈牙利王後當了十二年宰相,無論是在教會係統還是世俗層麵都積累了龐大的勢力。
在巴科茲的主導下,他將反對農民十字軍和不出兵捆綁在一起,反之亦然,參會的貴族分為兩派進行論戰,反對者不斷譴責大主教借機打壓異己、侵犯領主們的天然權利。支持大主教的教士、貴族、官員則複讀奧斯曼的邊防威脅和戰爭的正義性,以及接納所有誌願者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