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代的武打片,拍攝方法一般是先拍一個全景展示兩個人近身肉搏,然後切到近景拍細節。
先拍手,雙方互相擺各種手勢,表現如何見招拆招。
再拍腳,腳也是互相彆來彆去,你踩我我踩你,展示步法。
再配上音效……嘿嘿嘿哈!
打了半截之後,各自換上兵器,還是各種拆招,乒乒乓乓,叮叮當當。
總之就是一招一式全都清清楚楚,顯得非常死板。
為什麼要這麼拍?其實是因為時代和技術的局限。
香港武俠片脫胎於日苯劍戟片,早期的劍戟片甚至沒有什麼打鬥動作,都是雙方裝半天逼,然後一招定勝負。
因為當時的攝影技術很難實現對人物的動態對焦,更何況是激烈打鬥中快速運動的人。
所以早期日苯的劍戟片,導演都在琢磨著如何營造氣氛,把比裝到極致。
到了香港拍動作片的時候,電影人們開始費儘心思地琢磨人物如何在不移動的情況下打得精彩。
為此,他們設計了各種精巧的小花招。
比如關德興的《黃飛鴻》係列裡麵就有許多精彩的展示。
兩個人坐下桌子兩側,利用自己身上攜帶的物品(比如傘、煙鬥),機關、暗器。以及身邊的凳子、茶壺,筷子,碗碟等各種道具鬥來鬥去。
再然後就發展成目前這種一招一式,嘿嘿嘿哈的打鬥了。
但是楊葉拍攝《少林寺》,一反這種純表演的花架與鏡頭技巧的賣弄,直接使用大量的長鏡頭,幾台攝影機同時運作,讓演員在固定式視角裡係統地展示功夫,拍完之後重新進行分鏡剪輯。
七小福裡的袁和平、洪京寶、陳龍、元奎、元彬後來都成了著名的武術指導,他們還是第一次見到楊葉的這種拍法。
他們一開始並不以為然,但楊葉一邊拍一邊剪,幾段武打鏡頭剪出來之後,就全都大吃一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