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這年輕人長得就是快,十五歲歲的長柏現在已經是翩翩少年郎了,就是性格變得更加穩重,說話做事不緊不慢頗有章程。
之前聽自家娘子偷偷吐槽,說這個弟弟頗像外祖王老太師,以至於老盛都有點怕他。
“則誠,你今年是要下場了嗎?”
“嗯,過幾日過完端午節,就坐船回老家宥陽準備~”
“那就祝一舉中榜,到時我這邊可就背著厚禮,等你的好消息了!”
“姐夫說笑了,家父的意思是讓我體會一下考場的感覺,這次就是重在參與~”
“你也太謙虛了則誠,三年前12歲就中了秀才,一個區區鄉試肯定不在話下!”
倆人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長柏這些年幾乎是苦讀書,但努力終究即將收到了回報,就算是這次舉人不中,但是有了經驗下次肯定是十拿九穩。
本朝科舉製度基本承襲前朝,但太宗繼位後又做了些改革,主要將科舉分為四級,以“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場考試的成績來決定錄取。
院試在州府舉辦,高中者授予秀才功名,當然讀書人在這之前,必須通過本縣知縣主持的縣試取得童生身份,之後才有資格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
鄉試一般是在各路舉行,考試內容包括經義、時務、賦和詩四項,在每年的八月所以通常又稱“秋閨”,一但高中就是舉人。
會試又稱省試,是因為參加尚書省的考試而得名,由禮部負責主持,是全國性的統一考試。
通過鄉試的舉人當年冬季集中到汴京城,次年春天參加省試“春閨”,考中者就可以稱進士,有了做官的資格,然後在參加殿試。
當然這個隻是定排名,其實剛開始還不是如此,但是當今聖上剛登基的時候,曾發生一名舉人通過省試,但在殿試被黜落好幾次。(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