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兒臣這兩個字的理解,仁愛是一種胸懷,是一種博愛的胸襟,一種視天下為一家的情懷
其中,用仁,可以形成社會道德規範,因為仁字之中,包含著對義的守護和對智的參悟,“信近於義,言可複也”,行事之下,多靠近於義者,便能體會到仁的真諦。
義以仁為體,仁以義為用,兩者之間,是從基本的道德認知,再到自身的行動,是由知到行的落實,所以,在做事之前,在踐行仁之一字之時,就必須先講求“知”!
《論語陽貨》篇載: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悔,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恭、寬、信、敏、惠皆是立身處世的智慧,是足以恪守仁、踐行仁所應具備的性情和品質,有此品質,在細化於社會道德之上,便是仁,義,禮,智,信!
以這十個字,規範天下百姓讀書人,便可形成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天下將歸於仁之中。
有仁做為道德規範,那禮,便成為了落實這些的行為準則!
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是在個人行為舉止之上克製自己,發端於仁,恪守於禮。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社會道德規範落實在禮中的具體表現,君自有君的氣度,臣自有臣的肱骨,父自有父的威儀,子自有子的孝悌,每個人謹守本心,做好自己,便是最好的禮。
所以,兒臣在此引申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便是天下安穩,切實可行的第二條道德規範!
在前麵兩條為基礎之下,可以引申出第三條,孝悌!
在《論語學而》之中有這麼一句話,“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由此可見,孝悌亦是看清一個人的重要方法,如果連至親至愛之人,都不能做到儘孝道,守人倫,那如何指望他能夠恪守本心,不犯上作亂呢?
因此,孝悌,也是需要我大秦大力提倡的!這便是我儒家以仁愛為主的道德規範”
扶蘇這一套,完全將孔子的思想理論具象化,全部適用進了大秦的道德層麵,恭,寬,信,敏,惠這五字是人需要擁有的自我品質,仁,義,禮,智,信!是個人行事需要遵守的道德規範。
他在整個的思想層麵,就已經規劃了人應該做什麼,要怎麼做,既要守三綱,又要行五常,最後還要儘人倫,守孝悌,作亂之人從思想道德層麵就定性了他的罪。
久而久之,忠義,孝悌,仁愛,便會深入人心,因為他的理論,就是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而存在的,你也不能說他錯,他直接就在道德的最高點進行了定性,這便是儒家思想為君權所用之後的可怕存在!
無比強大的思想控製,當這些成為社會道德標準,大秦社會中的每一個秦民,便會在不知不覺中去遵守,因為思想上的認知和道德認知要求你去這麼做,當這些成為普遍道德規範,那儒家的仁愛,也就真正的深入人心了!
當大秦真的推行自己說的這番話的時候,無論最後的治國方略是什麼,大秦之中,最盛行的依然是儒家的仁愛思想!
(儒家核心思想中的仁愛,是一個偏向哲學化的詞,我這裡隻是運用他的基本理念,達到扶蘇想要的政治目的,也就是思想控製,達成社會普遍道德規範!)(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