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雙目炯炯,聲音鏗鏘有力,透出一股引人入勝的磁力:“趁桓振北上迎擊魯宗之時,劉冠軍一邊用大軍拔掉我提供位置的沿途烽火台和暗哨,阻止他們報信,一邊派精乾的先鋒部隊,由毛修之毛校尉率領,與我直撲宮城,營救陛下。而後麵的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了。蒼天保佑,陛下終得虎口脫險,我大晉幸甚,天下幸甚!”
說到這裡,殿內響起一陣雷鳴般的喝彩聲,不少人興奮地擊節叫好,就連王愉和庾悅,也隻能跟著點頭稱讚,畢竟,聽到這場皇帝脫險記,哪怕是為了表忠心,也要有所表示,裝出一副喜悅的模樣。
劉穆之微微一笑,看著陶淵明,說道:“陶公勞苦功高,佩服,佩服。不過,我還有點小小的問題,聽說最後救出陛下的,不是你和毛校尉,而是譙王殿下,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難道,譙王也是事先跟你約好,分頭行事的”
陶淵明歎了口氣:“沒有,這一路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譙王司馬休之,是奉了攝政的武陵王之命,秘密潛入的荊州,他找到了曾經在桓玄帳下,但在桓玄敗逃江陵後離開了桓玄的將領傅弘之,說動傅將軍隨他一起救駕。因為傅弘之的堂兄傅亮現在在建康為官,而且傅弘之在劉鎮軍建義時曾經與其對戰過,知道北府軍的戰鬥力,更知道桓楚政權已經人心儘失,及時地棄暗投明了。”
劉穆之點了點頭:“傅弘之確實是荊州的良將,他也曾擔任過宮中宿衛,跟陛下經常接觸,他是北地泥陽人,北方戰亂時舉家南下,先是在雍州從軍,後來又加入了桓楚,最後來到京城,可以說,荊州這樣的人才不在少數,而跟隨他多年的部曲也是忠心耿耿,在江陵城中,有這麼一支隊伍,足以趁亂救出陛下。隻是這時間有點太巧了,連卞範之和桓振都不知道你動手的時間,譙王和傅將軍又怎麼能提前做好準備呢”
陶淵明笑道:“他們跟那桓振混進江陵城一樣,也是趁著桓振招兵買馬的時候,分批讓部下潛入城中,司馬休之是早早地在城中潛伏,而傅弘之和他的部下都是荊州本地人,又都在楚軍中服役過,所以招兵的桓振部下沒有懷疑他們,他們並不知道我的計劃,隻是想在城中待機行事,趁著守備空虛時救出陛下。誤打誤撞地,那天正好劉冠軍夜襲江陵,城中一片混亂,而傅弘之的部下本就有數十人混進了宮衛之中,正好裡應外合,一舉救出了陛下。而我和毛校尉這裡先殺了卞範之,耽誤了一點時間,所以等我們趕到之時,陛下已經得救了。”
劉裕的聲音沉穩有力,在一個角落裡響起:“真的是好險,陶先生,你畢竟是文人出身,在這種事上還是缺乏了一點果斷,當時兵荒馬亂,沒有任何事情比陛下的安危更重要了,卞範之的生死無足輕生,哪怕是擊殺桓振,都要放在救陛下這件事之後,你應該直撲陛下寢宮的。而且,在守護好陛下之前,不應該讓全城陷入混亂。”
眾人全都臉色一變,隻有劉穆之仍然神色平常,所有的目光,投向了院外的角落中,一個站在門口值守的軍士身上,他身材魁梧高大,比起邊上的幾名北府軍壯士,仍然要塊頭大一些,隻是與其他人一樣,都戴著麵當,看不出真麵目,當他走到院中,摘下頭盔和麵當時,劉裕那張英氣逼人,虯髯豎立的臉,顯示在了所有人的麵前。
賓客們全都站起身,準備要向劉裕行禮,劉裕笑著擺了擺手,製止了大家:“各位,今天是劉長史的家宴,不是正式的官方場合,不必多禮。”
他說著笑著看向了劉穆之:“胖子,我這個不速之客,攪擾你的宴會了,不好意思啊。”
劉穆之微微一笑:“我一直在想你什麼時候才肯現身呢。不過陶公的故事實在是精彩,能讓你也忍上這麼久,不容易啊。”
劉裕笑道:“本來我還想繼續聽下去的,不過最後聽到陛下有危險時,還是控製不住了,如果是我,一定會直接在陛下的身邊守護,而且,以陶公之能,當初可以策反王皇後身邊的衛士,為何對陛下身邊的守衛,卻如此大意呢”
陶淵明淡然向劉裕行了個禮:“久仰劉鎮軍大名,今天得見,不勝惶恐。不過對於你的問題,我還是要回應一下,桓振不是桓玄,他奪取江陵後就馬不停蹄地要先後出戰,根本無力經營城中的事務,他的兵力不足,把主力儘數帶離,城中留下的隻有一些卞範之等人新招募的散兵遊勇。”
“傅弘之已經算是來路最可靠的將校了,又曾經宿衛過陛下,所以讓他帶兵宿衛宮中,看起來是最好的選擇,我確實是大意了,沒有料到傅弘之居然已經倒向了朝廷。不過現在回想起來,也確實後怕,那段時間陛下的身邊是不設防的狀態,就算傅弘之等人逃離,萬一有散兵遊勇或者是匪類進來打劫,傷害陛下,那我真的是千古罪人了。”
劉裕點了點頭:“其實,如果陶公當時先帶毛修之去陛下那裡,然後再放信號讓劉冠軍攻城,就不會有這樣的時間差了。不過,你忍辱負重,一直臥底桓玄身邊,最後救出陛下和皇後,立下了大功,我一定會上奏朝廷,對你的大功,加以封賞。”
陶淵明笑著搖了搖頭:“陶某做這些事,隻是儘一個大晉子民的本份,並不想要什麼封賞,如果劉鎮軍實在想要給的話,陶某倒是有個不情之請。”
劉裕輕輕地“哦”了一聲:“陶公想要什麼,但說無妨,符合朝廷規定的,我一定會考慮。”
陶淵明正式向劉裕行了個禮:“我希望能加入鎮軍將軍的幕府,為劉鎮軍效力,也為朝廷,儘自己的一份心力。至於職務,劉鎮軍看著給就是,哪怕是做個書寫軍書軍令的文吏,陶某也心滿意足。”(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