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
田豫、闞澤、管寧、王象等人分次出擊,前往右扶風,左馮翊,京兆尹之中,一一抓捕上榜之人,查抄家產。
被查抄家產的不僅僅是韋氏一人。
當然,明麵上全數都是被韋氏所牽連的……
一時之間,熱火朝天。
無數人的老底子被翻出來,屁股簾子被掀開之後,才有民眾恍然大悟,原來這紅樓青樓白樓黑樓裡麵,竟然是這些名堂啊!
長見識了!
比如說楊寒,原名楊秋,安定人,之前在李郭爭霸之時也督領一支軍隊在關中為禍。李郭敗亡之後便潛入山中,趁著斐潛入主關中戶籍雜亂之時轉職成為鄉翁,強買強賣,勾結官府,欺壓百姓。
孔貴,原名孔桂,天水人。原與楊秋相熟,常勾結於一處,與成宜馬玩等人多有間隙,故而當成宜馬玩敗逃之後,孔桂與楊秋便於右扶風化名定居。孔桂假做商賈,這些年來跑西域也賺了不少錢。
以及李郭汜的親屬,族人,部將等等……
李郭汜二人之所以能夠在董卓死後成為了執政的人選,並不是李郭汜二人最能打,而是因為這兩個人勾連的人脈關係最多,所以他們才能夠力壓其他的西涼將領,成為董卓遺產的繼承人,甚至連董卓女婿都不是二人的競爭對手。
在李郭汜二人死後,這些李郭關係戶隻有少部分戰死,其他的人一些遠走他鄉不知所蹤,另外一些則是隱姓埋名改頭換麵留了下來,畢竟在董卓李郭在長安期間,整個大漢的官府都是混亂不堪的,修改什麼戶籍,亦或是連戶籍都沒有,簡直是太正常不過了。
很多地方因為戰亂導致原本的人口已經要麼被殺,要麼逃亡,而這些人借屍還魂之後,隻要有人作為旁證,新到了長安的斐潛也不可能立刻就能核查出這些人的身份來……
這些人也就自然這麼拖延著,存留了下來。
而這些在董卓李郭之後才隱姓埋名的家夥,雖然也是這一次打擊的重點對象,但是和那些常年在關中的士族鄉紳比較起來,就差的不是一個數量級了。
在華夏從軍國政治體走向了莊園政治體之後,就長期的被困在了這個政治經濟模式之中,一直都沒能夠得到比較大的突破,直至明朝的時候略有一些士大夫鄉紳代表治國理政,國君吉祥物的征兆,但是並沒有定形,也就被天災和**再次拖拽到了更野蠻的奴隸遊牧結構政治體當中去。
在華夏以農耕為主的王朝之中,大體上還是算一個士族權貴社會,但在整個政治內部,也是相互鬥爭的。最初之時隻是關中和關東,也就是山西和山東士族爭鬥,如果僅僅是這樣,蹺蹺板的平衡總是會有打破的一天,可偏偏到了華夏農耕模式後續王朝之中,又多出了一個政治集團……
『江南士族』!
於是,在後世很多人熟悉的三國演義的背後,又有多少人能夠意識到,這其實是三方士族的鼎立雛形。
三角形,是最為穩固的形態,所以這樣的三股政治勢力分彆主宰了華夏王朝各自數百年,拖延著華夏原本可以走得更遠的腳步,就像是在華夏巨人身上的三個龐大的鐐銬,直至後世也還存有一些難以磨滅的印跡。
『關隴貴族』、『山東士族』和『江南士族』,對外相對軟弱,守土戰確實很強,但擴展乏力,對內壓製百姓非常嚴重,控製有效知識的擴展傳播,有意識的刪除經書之中的能自學那部分……
當然,在當下大漢時期,『江南士族』,或是叫做江東,還不怎麼成氣候,但是在曆史上很明顯的會成為後來居上者,而如今大漢到大唐之間強勢無比的『關隴士族』,則是會在這幾百年間爆發出了最後的潛力,然後漸漸的走向衰敗。
山東山西之爭,是從春秋到唐末的一個政治鬥爭的主線。
春秋戰國時,地處關中的秦國就與山東的六國是對立狀態,六國以華夏正統自居,關東聯軍曾多次攻打函穀關,要滅掉關中的秦國,最後,反倒是秦軍消滅了山東貴族,統一了華夏。
到漢代,中央朝廷設在關中的長安城,但關東舊有勢力依然很強大,許多六國遺留的舊貴族演變成地方土豪,『地頭蛇』極多,對中央朝廷並不服氣,秦始皇、漢高祖都曾把關東的豪族大批大批遷往關中,以監督他們,防止造反。
這些被遷移來的山東貴族士族豪強,一些人在長期定居關中的過程當中,漸漸的以關中人自居了,但是也還有很多人依舊懷念著山東,企圖回歸山東溫暖大家庭的懷抱。
比如範氏。
範氏在三國演義之中,似乎並不怎麼出名,但是實際上範氏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是一個龐大的家族了,春秋晉國之中範氏就是三大姓之一。
所以範氏在華夏各地其實都有,南陽有範氏,河東有,關中同樣也有。
南陽的範氏比較出名,是因為範滂。這家夥是漢末清流名士之一,和郭泰等人組合成了『八顧』,如果和劉表等人則可以組合成『八友』或者『八俊』……嗯,怎麼感覺起來像是什麼套牌零部件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