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其中也有公孫瓚采取的是“胡人不臣服的都要死”的策略有關……
隨後,烏恒人就漸漸的忘卻了曾經有這麼一個善良友善的漢人,照樣變成了強盜團夥,最後被曹操抓住了一頓暴打,終於是老實了,乖乖的遠遠的逃到了遼東朝鮮半島去了。
所以溫和的教化是不可行的。
斐潛也沒想搞什麼感化啊,懷柔啊,在他的觀念裡麵,其實在後世某個島國在華夏實施的那一套教化模式很適合搬過來用用……
那一套模式可是經過曆史證明了的,直到後世斐潛穿越的時候還有不少彎彎人,還稱自己是自操人。
斬斷其母係文化的根源,用武力作為保障,讓漢文化從最簡單的認字開始,培養起符合漢文化的儀式感,在嚴格的儀式規範當中,以各種利益作為後續推力,直至讓這些胡人發自內心的認同漢文化。
這個其實也是後來大唐采用過的模式,否則當時大唐的版圖也不會空前的擴大,安祿山等就是被同化的胡人,隻不過是後來大唐自己玩崩了,才被彆人起了一些心思……
斐潛將自己準備在並州推行的這一套文化侵略的方案和策略說了,然後伏地而拜,說道:“師傅欲全忠義之道,學生不能擅阻。然教化之策,事關大漢邊疆安危,功在千秋,學生雖有心,力卻未逮,故肯請與師傅相約一事……”
蔡邕衡量再三,對於斐潛方才所說的那一套全新的教化模式很是心動,如果真的能像斐潛所說的那樣,那麼或許隻需要兩三代人,或許更短的時間,就會從原本胡人當中分化出不少的受到漢文化熏陶,心係漢朝的人,這對於漢王朝的邊疆的安寧來說不亞於是一項具有非常深遠意義的事情。
更何況如果在並州能夠將這一套模式順利實施,那麼盤旋在西涼的羌胡,在遼東的烏恒,在冀北的鮮卑,在南邊的百濮三苗和百越是不是也可以參考實行?
這對於漢王朝的意義,對於致力於精研的蔡邕來說,不亞於第二次的熹平石經……
蔡邕沉吟許久,最後說道:“子淵欲約何事?”
蔡邕能說出這一句話來,就表明其實蔡邕已經是心動了。
確實是如此,高官厚祿對於蔡邕而言,其實吸引力並不大,甚至在麵對死亡的時候,他也不覺得是一件很恐懼的事情,他唯一覺得比較棘手的就是自己女兒蔡琰的安排,至於自己的生命,卻不是很看重。
對於蔡邕而言,他這一生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文化的傳承,所以在曆史上,當他被王允拿下獄之後,仍然說可以接受任何刑罰,包括宮刑,隻要能讓他繼續編寫史書即可……
這同樣也是蔡邕他會那麼爽快的同意斐潛搬運他的藏書的根本原因。
因為蔡邕認為,這就是他的責任。
斐潛伏地而拜道:“若學生立於並州,則懇請師傅前來相助,執教化之牛耳!”(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