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闌。
人未靜。
雖然說午夜的剛過,但是興奮的平陽城中的人依舊走上了街頭,點燃了爆竹,慶祝著新年的到來。
一個不眠之夜。
桃花山上無桃花,此處隻有帷幕圍著一個火鍋兩個人。
斐潛“呃”的一聲,打了一個飽嗝。
“師姐可知許叔重?”斐潛吃得差不多了,放下筷子,說道。
“可是五經無雙許叔重?”蔡琰幾乎是沒有任何的停頓,立刻問斐潛道。
斐潛點了點頭,“師姐果然是博聞強記,正是此人。”
蔡琰撥弄了一下碟子裡麵的食物,下意識的夾了少許放到了嘴裡,微微咬著筷子尖頭,皺著秀氣的眉毛,顯然是在檢索關於許慎的相關資料。
“說文解字?”蔡琰揚了揚眉角。
斐潛緩緩的點點頭,說道:“如何?可有難度?”
蔡琰把手中的碟筷都放下了,有些遲疑的說道:“此乃古之未有之書,許君之所獨創……如此大事,豈能是我這個小女子所能為……”
說文解字,或許在後世的人眼中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因為有更好用的新華字典,但是在字典體係還沒有確立起來的漢代,這一本書則是華夏第一部係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也是世界上較早的字典之一。(本章說注)
按照許慎自己的話來說,當倉頡開始造文字時,大概是按照萬物的形狀臨摹,所以這種圖畫似的符號叫做“文”,這以後,那形與形,形與聲結合的符號便叫“字”。
“文”,就是描繪事物本來的形狀。
“字”的含義是這些原本的形狀的滋生和繁衍。
說文,是因為秦代以前,文字隻稱“文”或“書”,不叫“字”。獨體且具備含義的字為“文”,獨體的“文”因為不能再分解,所以需要說明,即“說文”;合體的“字”由兩或三個,或者更多不同的“文”所構成,所以需要剖解,即“解字”。
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出版一本書,或是一個著作,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在古代,許多大儒在創作了文典之後,大多數都和許慎一樣,會選擇上交朝廷,除了獲取朝廷的認可之外,沒有足夠的錢財來支付刊印的費用,也是其中非常大的一個因素。
可惜許慎獻書的漢安帝在位期間,東漢朝廷內憂外患,百事多艱。首先是河西急報,西域各國不滿班超離任以後擔任西域都護的任尚的苛政,紛紛叛漢。接著就是羌族起義,這場戰爭長達十一年之久,耗費巨大,使東漢元氣大傷。
因此許慎的說文解字的原本就放在了東觀雲台之中,並沒有得到多少的重視,若不是斐潛在董卓遷都的時候,找了李儒要了一批東觀藏書,說不準便跟隨著雒陽城的一把火,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以重注重編《說文解字》的名義,修編此書,直行文之間加入句讀即可……這樣一來不僅不用和這些頑固的老博士正麵對抗,而且還可以拉扯到一些外援……”斐潛解釋說道,指了指學宮大殿的方向,“古文今文相爭,至今仍未曾停歇……許公最大的失誤,或許就是將說文解字上繳了朝堂……”
之前斐潛的想法是在五經之上加注句讀,這無疑就是給這些以五經為生的人沉重的一擊,這些老家夥自然不願意,但是說文解字麼……
誰會在意在大招牌之下的小私貨?
再加上現在是根本就沒有所謂的版權的漢代。
許慎所處的時代,古文經與今文經的論爭非常激烈。
因為當時今文經學都是既得利益者,所以這些人強調今文經學都是不可懷疑,不可更改的,但是實際上因為口口相傳,各家有各家不同的解釋,因此經學當中解說字義不嚴肅,謬語較多。
而之前提到,許慎獻書的漢安帝時期,內外憂患嚴重,也無心整理經學,所以雖然許慎這一本書被收納到了東觀雲台,但是一來許慎當時年齡也大了,有心無力繼續扛起古文經學的大旗,另外一方麵也被今文經學的既得利益者暗中壓製,最終提倡嚴謹,辟除邪論的許慎的這個經典,並沒有得推廣。
並且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許慎之前的經學家為經典作注,都是隨文而釋,所注釋的字詞之義,基本上都是這個字詞在經文上下句之中的具體意義。而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緊緊抓住字的本義,並且隻講本義,或許個彆詞語因為知識範圍限製導致解釋出現錯誤,但是這樣的行為無疑等於是抓住了詞義的核心問題。
因為一切引申義、比喻義等都是以本義為出發點的,掌握了本義,就能夠以簡馭繁,可以推知引申意義,解決係列有關詞義的問題。此外,許慎在訓釋本義時,常常增加描寫和敘述的語言,使普通受眾可以加深對本義的理解,擴大受眾的知識麵,豐富本義的內涵和外延。
蔡琰試探的說道:“你說得外援莫非是水鏡先生?”
斐潛笑笑,點點頭。水鏡先生司馬徽對於今文經學隨意注解的行為很是不滿,來了學宮之後,多次在大殿當中將一些今文經學的謬誤之處拖出來大加鞭笞,這個幾乎學宮上下都知道。
因為司馬徽所舉的例子也的確是今文經學的一些明顯的錯誤,所以就算是有心辯駁的也無力反抗,隻能是躺倒任司馬徽施威,然後憋著氣準備抓些司馬徽的小辮子再報仇回來。
文物第一武無第二不是隨便說說而已的。
因此在這個事情上,司馬徽便是天然的友軍,斐潛就是建議蔡琰借司馬徽這個樹來兩開花,一方麵行句讀推廣,另外一方麵麼……
蔡琰顯然也是想明白了,不由得朝著斐潛翻了一個白眼,說道:“水鏡先生年齡都那麼大了,還要被你這樣……若是他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