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潛接了過來,一邊看著,一邊點了點頭,『某已下令調運煤炭,不日將至。』
一個月,或許半個月之後,基本上能定下來的也就定下來的,不能定的,一個月半個月也定不了。
斐潛看了看大帳之外紛飛的雪花,這都下了兩三天了……
麻痹的,估計今年又是一個寒冬。這才十月中,還沒到十一月呢,要是這樣的天氣多來幾次,今年冬天和明年春天又是夠嗆。
這幾年必須著重儲備一些物資,否則接下來的氣候變化,可能會越來越惡劣。
而且還有一點,遊牧民族將會比農耕民族受到更大的影響,很有可能會因此引發新一波的胡人潮。
大草原活不下去了,自然就是南下劫掠,能搶到東西就活下去,搶不到就死在戰場上,這樣子的胡人最為可怕,朝不保夕的生存環境壓迫之下,便會產生出窮凶極惡之輩,獸性大於人性。
同時這些胡人若是不在過程之中逐漸將其消耗,那麼遺留下來的就越來越會打仗,從整個曆史上來看,胡人最開始的作戰方法都是比較粗糙的,而到了蒙元時期,戰術就逐漸成熟,甚至一般的胡人將領也能成功的運用圍點打援,包抄迂回的戰術,對於兵卒的調配能力也逐步加強,統率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所以,現在不光是大漢在麵臨著變革,整個世界隻要是受到了氣候的變化的地區,都會因此產生變化,這種變化或許一兩年內看不出什麼來,但是會影響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走向。
斐潛收回了思緒,然後將手頭上的書簡遞給了諸葛亮,示意他看一看中間被斐潛加了重點的句子……
諸葛亮接過了書卷,然後輕聲誦讀道,『……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
『漢書?』諸葛亮又從頭到尾看了一遍,然後問道,『主公之意是……』
斐潛並沒有立刻回答,而是站了起來,在一旁的革囊之中翻了起來,片刻之後拿出了另外一卷書簡,翻開了之後尋找了片刻,然後笑了笑,指著其中一段,讓諸葛亮看。
『……漢興,孝文施大德,天下懷安,至孝景,不複憂異姓,而晁錯刻削諸侯,遂使七國俱起,合從而西鄉,以諸侯太盛,而錯為之不以漸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機,豈不以謀哉?』
諸葛亮念完,然後又看了一眼之前的漢書之中的句子,再回頭看一眼斐潛之後翻出的書簡,眉頭微微皺起。
一個是『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另外一個是『安危之機,豈不以謀哉』,明明是同一個時期的描述,但是兩者相差甚遠,一個是似乎天下太平美輪美奐,一個則是步步殺機謀略安危……
一個是班固寫的漢書,一個是司馬遷寫的史記。
那麼,問題就來了,班固為何要這麼寫?
因為班固說之前司馬遷寫的是『編於百王之末,廁於秦項之列』,所以覺得不妥,要重新寫漢史。《漢書》記載的時代與《史記》有交叉,漢武帝中期以前的漢朝西漢曆史,兩書都有記述。這一部分,《漢書》常常移用《史記》。但由於兩個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和材料取舍標準不儘相同,移用時也有增刪改易。
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條分歧,就是就是『聖人』。
所謂『聖人』,就是孔子。司馬遷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而班固則是相反,言必有德,文當有仁,出處便是言聖人……
而文景之時的事實,則是應該更貼近於司馬遷所寫的內容,凶險,權謀,稍有不慎便是安危互易,七國之人也沒有什麼『醇厚』,平叛的過程也一點都不『美』。
當然漢書也不是都是缺點,班固和班氏之後的人,也在漢書之中開創了許多新的曆史記載模式,也同樣留下了非常多的珍貴資料,比如《漢書》的《百官公卿表》,這篇表首先講述了秦漢分官設職的情況,各種官職的權限和俸祿的數量,然後用分為十四級、三十四官格的簡表,記錄漢代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雖然此表的篇幅不多,卻把漢代的官僚製度和官僚的變遷清清楚楚地展現出來,十分的難得,也成為了後世大部分封建王朝沿用的範本。
『漢初文景之時,承秦之得失,以民為重器,詔令天下之民,以饑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斐潛緩緩的說道,『故流民既歸,戶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小者自倍,富厚如之……』
如果說一個國家連正麵曆史的勇氣都沒有,還要各種避諱,各種遮掩,那麼這樣的國家,還有在這樣國家裡麵的國民,也就難有繼續向前,劈荊斬棘的勇氣了。
『國之政策,需瞻前顧後,慎之又慎,稍有偏差,便是遺害後人……以史為鑒,本應如是……』斐潛指點著兩卷書說道,『然漢書略而諱之,以聖人、仁德遮蔽,必使後來之輩越發虛假,粉飾太平,亦無法知曉利弊,以避前車之覆……』
曆史就是曆史,如果將曆史真實的記錄下來,那麼後來人就可以根據這些曆史的事件,知道前人做了什麼嘗試,做出了什麼舉措,然後發生了什麼後果,從中獲取一些經驗,而不需要自己重複的去走那條錯路,再在前人摔倒的地方再摔一次……
可是從班固開始,遮蔽、修飾、美化等等手段便是從漢賦之中染到了漢史裡,以至於後世跟著有樣學樣,不能提,不能說,不能寫,不能讓人看見,否則……
曆史記載,就是為了歌功頌德的麼?
除了那些歌功頌德的,但凡是談及了一些弊端之事,便是一律刪除了事,有意思麼?
刪除了這些文字,就能代表著那些事情不存在了?
『文景便因國政有弊,郡國權爭,七國紛亂,相互攻伐……』斐潛一邊思考,一邊緩緩的說道,『豈能是「移風易俗,黎民醇厚」一般?既有郡國權爭,則爭於何處?為何相爭?最終何以平之?此等方為重也,絕非「美」之一字可也……』
『主公之意,便如當下乎?』諸葛亮說道,『文景之時,看似統禦天下,實則權不出京畿,令不下縣鄉,函穀之外,政不行地方,山東之民皆不知有帝王……今驃騎之令,限於北地京兆,左馮翊、弘農、漢中、川蜀,大戶林立,各有主張,便如七國舊事,亟待削藩是也……』
『如今雖多有班氏之言,「美」於地方,然則應是太史之書,謀於安危是也!』諸葛亮舉一反三的說道,『故而主公於藍田駐營,不入長安,一則可避喧囂,二則便是待各地所謂諸「美」,現其形乎?』
斐潛哈哈大笑,然後點了點諸葛亮,『切莫宣於外……』
『可是……』諸葛亮略微遲疑了一下,『若是如此大量裁減……各地運作又待如何?若是以農工學士暫代,可應於一時,卻不可以之長久……』
農學士,工學士,巡檢,可以作為後備的力量暫時的取代原本的行政職務,但是不能以這種模式長久運行,否則不管是對於官僚機構來說,還是對於斐潛的政權長遠發展考慮,都是不利的。
簡單來說,農學士工學士巡檢,就像是斐潛這一條線的軍事管製,可以臨時性的軍管以應付突發事件,但是不能以長時間的軍管代替行政。
畢竟農學士等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不是說一定都是純善的,若是這種模式盛行,那麼會不會有些人就故意會去搞原本的行政官吏,然後造成可以讓自己統管的情況?
若是一旦如此,原本還算是有些合作關係的局麵就會立刻變得僵硬起來,甚至相互乾擾,互相扯腿,使得原本是驃騎善政,立刻就會變質,成為阻礙地方發展的惡法。
所謂名不正,言不順,就是如此。
這也很好理解,即便是在後世,也不能隨意的讓農業所所長公安局局長等直接去替代市長縣長的職位。
即便是讓這些人上位,也必須要有一個流程,而這個流程就是當下諸葛亮有些擔心的地方,一旦做不好,不僅是使得當地的行政出現問題,甚至還會極大的影響到斐潛後續的政策推廣,以及對於這些地方官吏的整頓。
斐潛微微一笑,說道:『孔明可知,何為「競聘上崗」?』(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