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iptsript
隨著奧地利帝國政府正式向匈牙利地區下達通知,要求嚴懲“馬匪”,其後包括匪首在內一共十六人被判處絞刑,標誌著此次內亂的結束。
但實際上這個數目遠遠低於實際參與者的人數。自馬匪之亂拉開序幕後,迄今為止阿爾布雷希特大公在匈牙利大平原上,至少殲滅了上名萬“馬匪”,而遭到這群渾蛋戕害的平民更是不計其數。
然而奧匈雙方卻都不想這起醜聞擴大化,所以十六人是一個相對合理的數字,畢竟人太少了沒有說服力,如果太多了在彆有用心之人的挑唆下會凸顯出奧地利殘忍的同時,將匈牙利一方的責任洗的乾乾淨淨。
而被執行絞刑的倒黴蛋,原本就是毫無生還希望的死刑犯,所以也不是錯殺,算是一個大家都還能接受的結果。
經過此次事件的熏陶,科蘇特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大貴族們的不可靠。而中小貴族相當有限的實力,導致麵對正規軍時毫無還手之力,所以隻有發動農奴和市民階級才是戰勝強大軍隊的法寶。
同時,大貴族對於科蘇特的反感也在與日俱增。之前由於這個家夥兩麵三刀的嘴臉,讓很多有名望的家族受到了損失,甚至部分的“鄉村貴族”為了泄憤還曾派人追殺過他。
匈牙利的城市貴族代表住在奧地利和國外的大貴族,鄉村貴族則是代表土生土長的地方勢力,不要和波蘭的貴族體係混為一談。
熟知法國大革命催發出歐陸民族覺醒運動的科蘇特深知民族主義是增加凝聚力和戰勝強敵的不二法寶,因此他這次決定和一些大馬紮爾主義學者聯手,將他們的祖籍從歐洲定到了亞洲。
他們的本意是想將自己和歐洲的其他民族區彆開,但是由於不久前奧地利帝國成功收複了西波斯尼亞這一偉大壯舉,讓桀驁不馴的克羅地亞人信心空前膨脹。
有克羅地亞學者毫不猶豫的站出來指出,是馬紮爾人搶占了克羅地亞人的地盤,才將他們從平原趕到了山區,這讓場麵一度陷入了尷尬。
更可怕的是,此語一出立刻在克羅地亞地區引起了激烈反應,因為數百年來馬紮爾人一直都在壓迫克羅地亞人。
近些年來大馬紮爾主義的盛行,更是讓克羅地亞人如坐針氈。馬紮爾人的同化手段,實在太過殘暴。不隻要在精神上消滅其他種族,更是要讓其**也隨之消亡。
這股馬紮爾風最先是被塞切尼掀起來的,他的終極理念是讓貴族們認同並接受農奴,通過這種渠道進而最終讓他們成為與貴族一樣平等的人。
不幸的是本來好的理念很快就偏離了這位品質高尚的人的預想,變成了他們用來證明本民族高人一等的工具。
而聖斯蒂芬王冠之下,最有發言權同時實力也是最強的克羅地亞人,首當其衝成了馬紮爾人攻擊的目標。
克羅地亞內部一直分為兩個派係,一個是帝國派,主張效忠和依托於奧地利帝國,希望能通過帝國和皇室的周旋,讓其免受壓迫。
另一個派係是王國派,主張向匈牙利王國效忠,然後通過全員主動擁抱馬紮爾化,成為真正的匈牙利人,這樣就能免遭壓迫。
這兩個派係都將科羅拉夫伯爵視為其精神領袖,但這位苛刻的吝嗇鬼對他的同胞們完全不感興趣,甚至還不止一次地澄清過自身和他們的關係。
曆史上克羅地亞人在最後才做出選擇,而此時由於西波斯尼亞的回歸,讓他們感覺到了幾百年都沒有過的受重視的感覺。
於是乎那名克羅地亞學者受到了來自同胞們的強烈支持,而這種情況正是梅特涅想看到的。
他覺得可以利用克羅地亞人來製衡匈牙利人,最好讓雙方打得兩敗俱傷,這樣才方便奧地利的統治。
科羅拉夫伯爵雖然很鄙視自己的同胞,甚至經常嘲諷他們不夠聰明,但他確實是個克羅地亞人,自然不希望梅特涅拿那些可憐蟲當槍使。
作為多年的老對手,科羅拉夫伯爵是十分了解梅特涅的,後者開出的那些空頭支票絕大多數都無法兌現。
與其讓自己的同胞為了看不到的夢想而白白犧牲,還不如做個快樂的白癡更好。
這兩位的互相扯皮,讓攝政議會再次陷入僵局。路易大公爵屬於政治上的冷漠派,隻要他們不威脅到哈布斯堡皇室的根本利益,他就樂得放任自流。
弗蘭茨倒是對現在的局麵比較滿意,克羅地亞是早晚要和匈牙利做切割的,因為聖斯蒂芬王冠領地太大了,對於奧地利來說實在是難以控製。
斯洛伐克可以晚一點動,但是民族矛盾尖銳的克羅地亞和特蘭西瓦尼亞都應該儘早從中分割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