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iptapp2();/script
divcss="read2"scriptread2();/script弗蘭茨“要讓奧地利每個人都有衣服穿”的豪言壯語,並不是一句空話。隨著帝國內部的市場空間的擴增和較為穩定的棉花供應鏈的形成,那麼有著低價優勢的衣裝會借用有利的運輸條件而湧入到全國各地。
如此一來既能降低生產成本,又能極大滿足民眾對日常用品的需求,還能拉動就業。
同時這些衣服也是奧地利帝國手中的利器,比如薩克森,它最強的紡織業,棉花由奧地利提供,市場更是由奧地利主宰,作為中間商的它隻能選擇跟隨奧地利的腳步。
最近幾年,德意誌邦聯的老二普魯士處於一直難受的狀態中。本來自己的支柱產業–曾經輝煌的西裡西亞的紡織業已經在走下坡路了,還要麵對巨無霸英國人對邦聯的貿易傾銷。
好不容易建立起德意誌關稅同盟,但是奧地利這隻猛虎又半路殺了出來。本來普魯士人寄希望能通過國家補貼的方式,用來扶植自己的服裝產業以來對抗奧地利人,然而美國人那重重的一擊,直接要了他們的老命。
不但損失了上百萬塔勒,還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卻落得了隻能將工廠和機器廉價出售的結局。更讓他們難以接受的是,奧地利成為了這筆大收購的最終獲利人。
不過比起在服裝市場上的慘敗,腓特烈·威廉四世還有更令他頭疼的事,那就是普魯士國內立憲派的不滿。
容克貴族主導的軍方持態度強硬,主張趁此機會廢除立憲派並打擊和削弱那些投機商人,可謂是一石二鳥之計。
由於前幾年的糧食危機和奧地利帝國加入德意誌關稅同盟的影響,普魯士的自由立憲派的實力要比曆史上弱得多,反而是容克地主的聲音不斷變大。
然而威廉四世並沒有膽量打破這脆弱的政治平衡。他擔心一旦沒有自由派的牽製,讓保守派和軍隊勢力一手遮天,及至最後如脫韁的野馬脫離君主的掌控,更害怕此舉會重蹈法國大革命悲劇的覆轍。
與此同時,普魯士國內又有另一種危險勢力正在快速成長,那就是激進派。這些人的觀點要比保守派和自由派加起來的威脅要強多了,比如他們堅決支持廢除君主製並以共和製代替。
其實不隻是普魯士、整個德意誌邦聯都充斥著這種聲音,甚至連奧地利也無法幸免於難。
尤其是在一些小的諸侯國更為嚴重,甚至其連統治國家的政黨都是共和派,這讓威廉四世徹萬分恐懼以至於徹夜難眠,因此和保守主義頭目梅特涅跨國聯合執法的次數也愈加頻繁。
但即使這樣,局麵也未能有好轉的勢頭,他現在既不希望激怒那些立憲派,也不想交出自己手中寶貴的權力。思來想去之下便決定做個充耳不聞的木頭人,暫時不去理會那些聲音
雖然在政治上不斷受到激進思潮的挑戰,但在經濟和貿易領域上奧地利可以說是捷報頻傳。
它的成衣在打入德意誌關稅同盟和亞平寧關稅同盟後,同樣順著多瑙河的運輸便利湧入了塞爾維亞和瓦拉幾亞和摩拉維亞三國,以及奧斯曼管轄下的巴爾乾領土。
遺憾的是,這批成衣在這片區域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主要原因是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生活水平實在是太低了。
比起成衣,窮得叮當響的當地人更喜歡購買粗製布料。布料生意雖然利潤要低一些,但俗話說得好,蒼蠅腿也是有肉的,更何況這隻是敲門磚而已。
其實弗蘭茨力主打開巴爾乾市場的真正意圖是進行文化輸出,好培養出一批精神奧地利人。
土埃戰爭結束後,埃及和奧斯曼的門戶已經向奧地利敞開,唯一的麻煩是賣給他們的服裝需要特殊修改,讓其更符合當地人的審美。
實際上,經過阿裡和奧斯曼蘇丹長年累月的“洋務運動”的熏陶,這兩地已經培養出了一大群精神歐洲人,所以奧地利的貨物才能出人意料地在這裡暢銷無阻。
不過埃及和奧斯曼這麼做也有著自己的考慮。隨著近東戰事的告一段落,法國人已經暫時退出了競爭,而剩下的英俄兩強,一個希望獨霸他們的市場,一個從不掩飾對他們土地的野心。
雖然相比之下,英國人的手段要比俄國人溫柔一些,然而其奉行的貿易霸權依然讓土埃兩國有些吃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