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次的提議,立刻遭到了首相墨爾本子爵的反駁。
“不,我們絕不能從阿富汗撤兵。俄國人如果無力衝出黑海,那他們一定會另尋它途。他們和阿富汗之間隻隔著幾個落後的草原文明。等到那群哥薩克人衝出興都庫什山脈的時候,我們再想防守就來不及了。”
“是,現在的輿論也不允許我們這麼做。該死的《泰晤士報,他們刊登了阿富汗運輸隊死亡的慘狀,還不知道從哪裡搞來了駐阿富汗軍隊和當地土著簽訂的條約。”
諾曼底侯爵補充道,他倒是真心想要停止在阿富汗的作戰,因為一切正如帕麥斯頓所說,戰爭唯一的收益便是士兵的屍體和天價的補給賬單。
但是那該死的《泰晤士報不知道從哪裡弄來了一些聳人聽聞的照片,還有英軍向阿富汗土著繳納保護費的證據。
報紙的消息立刻傳遍英國,甚至歐洲大陸上的報紙也相繼刊登了這個消息,堂堂大英帝國居然被一群中亞土著打得丟盔棄甲,甚至還要繳納保護費。
這些消息足夠讓內閣顏麵掃地的,甚至已經影響到了大選,輝格黨的支持率急速下降,如果不是約翰·羅素和女王的私人關係,現在恐怕就要輪到托利黨執政了。
“這些該死的記者,還有那該死的照相技術!現在英國不得不為這場毫無意義的戰爭繼續買單。”
涉及黨派命運的時刻,即便是帕麥斯頓也有些束手無策,而且他也抱有一絲僥幸心理,覺得大不了就多花一些錢,再過幾年就能征服這片土地。
“我們應該查封那該死的報紙,讓那群蠢豬閉上嘴!”
帕麥斯頓還是一如既往地強硬,他覺得托馬斯巴恩斯這種人就該吊死在倫敦橋上,話雖如此,但《泰晤士報在英國的影響力太大,身後又有著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導致每次到最後隻能是不了了之。
墨爾本子爵沒想到帕麥斯頓居然會如此容易妥協,他本以為又會是一場艱難的戰役。
至此,英國高層達成了一致意見,支持塞爾維亞,並設法讓俄奧開戰。
米洛什得到英國人決定支持他重奪貝爾格來德的消息自然是欣喜若狂,隻不過貝爾格來德地區有奧地利八萬部隊。
就算是塞爾維亞全民皆兵,也很難討到好處,英國人承諾的20門大炮,5000支步槍還沒到位。
此時整個塞爾維亞也隻有12門大炮和12000支步槍,而奧地利人除了八萬軍隊以外,還在貝爾格來德地區修建了多處要塞,其中最大的要塞便是貝爾格來德本身。
如果這麼看,那麼塞爾維亞人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取勝的,但是英國人給米洛什指了一條明路,那就是借助俄國人的力量。
“米洛什大公,您完全可以借助俄國的力量,來戰勝邪惡的奧地利帝國。您完全不用擔心獨立的問題,有我們大英帝國做您堅實的後盾,沒有人可以奴役你們,看看希臘就知道了。”
英國特使米爾斯略帶蠱惑地說道。(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