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英對於英國公使璞鼎查可謂是畢恭畢敬,一改之前滿清官員對待外國人的蠻橫態度,甚至還收了後者的兒子為養子。
同時為了展現自己的與眾不同,耆英還贈送了一隻金手鐲給璞鼎查,並與他交換了夫人的照片。
這在當時普遍重男輕女的東方可謂是一大新聞,拜與英國公使的這層關係所賜,他也成為了在英國報紙上出鏡率最高的清朝官員。
耆英之所以會這一趟目的不為彆的,就是為了說服英國人出兵剿滅南洋叛匪餘孽。
要說請大英出兵這事,還是軍機大臣穆彰阿提醒道光帝的,此所謂“借刀殺賊”。這位穆彰阿大人是道光一朝第一權臣,罷免林則徐就是他的手筆。
隻不過派耆英說服英國人出兵這事,穆彰阿沒給前者一兩銀子的賄金,隻是給了一封國書,但卻不是割地或者通商協議,甚至主體都不是清朝。
而是一封蘭芳呈給大清的國書,裡麵的內容就是獻地於大清,願稱“臣”,而非“藩”。
然後還附上一封大清的國書,大意就是英國若願意出兵剿滅南明逆賊,大清願將蘭芳贈與大英帝國,以結萬世之好。
這離譜的計策背後的終極邏輯是什麼呢?對於曾經向不列顛提議要納維多利亞女王為妃的道光皇帝,哪怕是提出再離譜的提議都不會讓白廳老爺們覺得離譜。
但並不是穆彰阿等人不想出錢賄賂,而是道光這個摳門的家夥。
作為軍機大臣的穆彰阿自然知道皇帝什麼性格,但是事情又不能不辦,於是乎便想到了這個一石三鳥之計,“強夷”、“逆明”、“刁民”一鍋端了。
一聽說不用花錢,道光帝立刻大讚“此計甚妙!”,其他軍機大臣一看陛下都拍板了自然也就以“吾皇聖明”收場了。
可是到了兩廣總督兼欽差大人耆英這裡可就不那麼好辦了,這個家夥實際上畏洋如虎。
而且和“洋大人”打交道多了,他很清楚官場上那套空手套白狼在洋人麵前不好使。
所以他接到聖旨之後便立刻召集了兩省的富商與大戶,要求納捐,至於名目嘛,反正無非就是練兵和修河堤。
富戶們也知道這位大人的心思,隻是奇怪今年為什麼比往年多了一次。
於是乎耆英帶著納捐來幾十萬兩銀子和自己多年的“積攢”,來到了香港島上。他很清楚這件事辦得好,後半生飛黃騰達,辦不好,那就是革職查辦,流放充軍。
不過這一次他錯了,英國公使璞鼎查聽到翻譯講解兩封國書的內容時,雙眼都放出了光彩。
這對於大英來說可是一份很不錯的禮物,因為他們很清楚現在的南明不過是一些活不下去的清國人到南洋討生活而建立的國家而已。
有了這封國書,那就等於是清國承認將西婆羅洲送給聯合王國,這無疑會大大削弱當地人的抵抗意誌。
更重要的是此時駐紮在香港的艦隊不日便將開赴加裡曼丹島,其實之前威廉·霍克爵士就像東印度公司建議過,但直到南明軍隊偷襲麻拉港才讓其下定決心。(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