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美泉宮。
弗蘭茨在自己的書房中日常聽勞舍爾大主教在吹噓自己的功績,奧地利出兵阿爾巴尼亞在教會的包裝下,完全成了一場從異教徒手中解放基督徒的“聖戰”。
當然這也不是全無好處,比如法案通過時並沒有遇到太多阻礙。
即便是科拉羅夫伯爵並不喜歡這種沒什麼收益的戰爭,梅特涅親王也反對繼續削弱奧斯曼,但是在教會的強大輿論下也不得不讓步。
當然這也不意味著教會有綁架國家的能力,實際上提出這個計劃的人正是弗蘭茨自己,所以一切才會進行得如此順利。
除了教會,軍方或者說約瑟夫派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畢竟向巴爾乾擴張可以說是約瑟夫戰略的延續,雖然方向有所不同,但也算是殊途同歸。
在弗裡德裡希這位海軍元帥眼裡則是有另一番解讀,奧地利帝國想要成為一個海軍強國就必須控製奧特朗托海峽或者拿下熱那亞。
否則就算海軍再強大也隻能繼續他的亞得裡亞海小霸王,在列強眼中始終都是養在澡盆中的艦隊。
在這一點上俄奧兩國很像一個要衝出黑海,一個要衝出亞得裡亞海。
(個人覺得這樣比喻就能讓各位明白控製奧特朗托海峽的重要性了。)
不過弗裡德裡希更想直接拿下整個阿爾巴尼亞,畢竟他在與殖民地國家的多次交手中得出的經驗就是非列強國家根本不堪一擊。
無論是在非洲,在西亞,還是東南亞,弗裡德裡希都有信心戰勝自己數倍的敵人。
雖然英國在加裡曼丹島上翻了車,但是他覺得英國並不算是陸上強國,深入內陸作戰當有此一敗,而且英屬印度軍隊究竟能不能算是歐洲軍隊還是個問題。
而奧地利帝國則是傳統的陸權國,更擅長陸地作戰。
拿下奧特朗托海俠將亞得裡亞海變成奧地利的內海,對於弗裡德裡希這位海軍元帥來說有著非常巨大的吸引力。
當然奧地利也可以選擇繼續向西擴張,征服撒丁,或者讓其割讓熱那亞地區,如此一來同樣可以衝破封鎖。
但是熱那亞的位置距離法國太近,而且並不是一個非常合適的選擇,畢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把最重要的艦隊放在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地方。
不過科羅拉夫伯爵和梅特涅親王的反對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奧地利在巴爾乾的每一次軍事行動都需要調集大量的人力、物力。
他完全不明白一個人口才十幾萬的地區,有必要調集十萬大軍嗎?
而且在巴爾乾的擴張比在殖民地的花費更多,更要命的是那些爛地對帝國的反饋微乎其微,西波斯尼亞和黑山兩省的稅收還沒有威尼斯一個城市多。
而此時弗蘭茨大公提議的阿爾巴尼亞北部山區,毫無疑問又是爛地中的爛地,奧斯曼人征服了那裡幾百年都發展不出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然後便是異教和異族人口問題,奧地利帝國內部的宗教和民族問題已經是到了誰都能看得出來的地步,繼續增加這種容易引發矛盾的人口實在不是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