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倫敦,白廳。
持續不斷的桌麵敲擊聲讓人感覺心煩意亂,這很好地體現了此時約翰·羅素的心境,他不知道英國的情報部門是做什麼吃的。
這麼多年維也納的快速通訊網絡居然還沒建成,此時巴黎的消息可以在一天之內送到倫敦。
要知道以此時奧地利和德意誌邦聯鐵路的密集程度,從維也納坐火車到鹿特丹,再坐船到倫敦也用不了五天。
而大英帝國的情報機構卻足足用了五天,這讓約翰·羅素不得不開始懷疑其專業性。
然而這就是這位新首相不專業了,情報傳遞都先要審批的光是兩次審核就要兩天時間,再加上路上換車等船,三天已經很快的了。
不過這也從側麵體現出了英國對奧地利這個對手的重視度依然不夠,對於老對手則要在意得多。
就好比情報傳遞的方式,維也納到倫敦的情報要層層審核,即便是奧地利出兵瑞士這種重要情報也要按流程先確認。
但來自巴黎的消息可以走戰時機製,隻做初步確認直接繞過那些複雜的審核確認流程,先將情報送到首相辦公室。
還有一件事情讓約翰·羅素很鬱悶,那就是明明兩周之前還很膠著,怎麼突然之間戰爭就結束了,都開始分起了贓了?
德意誌邦聯又是什麼鬼?這不該是奧地利和法國的問題嗎?怎麼突然變成奧地利、德意誌邦聯、撒丁三方聯手對抗法國了?
帕麥斯頓對於自己的劇本被人篡改很是惱火,但不管怎麼說法國和奧地利的梁子算是結下了。
約翰·羅素卻很不滿,但是法國此時明顯弱於三方聯盟,而且路易·菲利普也不是一個非常果敢的人,難道英國要給法國人當馬前卒?
那當然是不可能的,這個時候帕麥斯頓的建議是
“我們應該派人去維也納感謝諸國對於歐洲和平作出的努力。這樣可以減少日後我們外交的阻力。”
約翰·羅素白了一眼自己的外交部長,他很難想象世界上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而且這個人就坐在自己身邊。
不過這確實符合此時英國的外交戰略,畢竟俄國才是英國最大的敵人,其次是法國,至於整天泡在亞得裡亞海的奧地利目前還沒法入英國人的眼。
說到所謂的德意誌邦聯他就想笑,這種數十個國家組成的聯盟真有戰鬥力就怪了。
至於瑞士的盟友?不好意思,我大英帝國隻和勝利者做朋友。
相比之下路易·菲利普做出同意維也納協議這一舉動是下了很大決心的,實際上法國並不缺少敢戰之士和主戰派。
拿破侖分子就是堅定的主戰派,他們迫切想要重掌權力,而最好的途徑就是戰爭。
但是此時法國的財政已經瀕臨破產,國內外戰爭的持續消耗讓兵力捉襟見肘。
而且路易·菲利普為首的奧爾良派也不想看到軍人掌權,更不想看到拿破侖家族回歸。
正統派內部則是十分混亂,有人想唆使路易·菲利普開戰,然後借機推尚博爾伯爵上位。
有人想要避戰,因為此時開戰對法蘭西不利,戰爭可能不但無法扶尚博爾伯爵上位,還可能會重蹈法國大革命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