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英法兩國相繼暴雷,美國和德意誌也不好受,畢竟英法是美國原料的最大主顧,兩國的進口減少直接導致美國的棉花、糧食等原材料價格下跌。
德意誌地區則是受到了英法金融資本的影響,德意誌的猶太銀行家們將大量的錢投入英法兩國,直接導致了德意誌地區工業的停擺。
其實德意誌地區也遭了災,但是由於奧地利在這個體係之中,所以其他國家的生活還算過得去。
再加上之前在瑞士地區的勝利,讓民眾和政府沉醉於短暫的勝利之中。
然而這一切在金融家的集體背叛之後便戛然而止了,這種行為讓各國始料未及,其實說是背叛也不完全正確,應該叫逐利才對。
不過不管是背叛也好,逐利也罷,總之德意誌諸邦手裡是沒錢了,更借不到錢。
於是乎大量的項目被擱置,更沒有錢來救災,餓著肚子,流離失所的人可沒法感受到國家的強大。
這些流民沿著鐵路線四處遊蕩,在城市裡興風作浪,很快各個邦國的監獄就裝滿了犯人。
很快在監獄裡可以吃飽飯的消息就傳開了,大量吃不起飯的窮人甚至開始公開作案希望自己可以被抓進監獄裡。
監獄人滿為患可是愁壞了各邦國政府,起初他們以為這些人是因為好吃懶做才想進監獄。
於是乎政府開始讓犯人參加勞動,結果是這幫人不但任勞任怨,而且技術水平相當高,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工作,甚至有些刺頭在集體主義的感召下也成了良民。
這就讓各邦國政府更加頭疼了,因為經濟危機乾什麼都不賺錢,工人大量失業,好人都找不到工作,又哪有那麼多工作讓犯人做。
某邦國政府高層大會上,突然有人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辦法。
“是不是能將這些罪犯、流民送到殖民地去?這樣既能給他們找到工作,也能減輕國內的負擔,還能創造價值。”
“我們哪有殖民地?”
“我們確實沒有殖民地,但是德意誌邦聯有啊!”
“對!德蘭士瓦!”
高官們頓時興奮起來,他們覺得自己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然而很快就有人給他們潑了一盆涼水。
“船票不要錢嗎?路上吃喝不要錢嗎?”一位高層立刻冷笑道。
確實從德意誌到德蘭士瓦(新德意誌),一個人一路上的花費足夠救濟好幾個災民了。
如果他們有這麼多錢,直接發放政府救濟不好嗎?
另一端,普魯士。
腓特烈·威廉四世國王也很無奈,國內糧食歉收、物價飛漲,但他卻什麼都不能做。
這倒不是普魯士的官員們無能,也不是他這位國王不夠睿智,實際上普魯士隻要從俄國進口糧食就能解決眼前的危機。
此時很多生活在邊境線上的民眾已經開始從俄國購買糧食,但是這樣做既違背了德意誌關稅同盟的條約,又讓國內的容克地主遭受了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