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如今的朝堂格局相當的微妙。
雖然大宋與讀書人共天下,但是讀書人們有一個特彆不好的“臭毛病”那就是“朋黨”。而朋黨坐大之後的最強形態那就是“門閥”。
文官的朋黨,武將的藩鎮,都是曆代皇帝的心病。
如今的大宋也不例外。以前的皇帝可以拿外戚,宦官,武將來製衡那些世家。
但大宋自杯酒釋兵權後,便讓武將失去了在朝堂上和文官們相互製衡的能力。而鑒於隋唐的弊端,大宋也是嚴格禁止給予外戚和宦官太大的權力。
而皇帝用來製衡文官集團的,則是一股新的力量,那就是勳貴集團。
而勳貴集團的組成,便是開國元勳為主,皇室宗親為輔,然後再夾雜一些諸如駙馬都尉在內的小外戚。
而為了鞏固勳貴集團的力量,勳貴們便經常在內部通婚。比如東平郡王府的柴太妃是商王府的郡主,小王妃錢氏是鄧王府的郡主。
而商王府也是一樣,商王妃是帝胄,世子妃是東平郡王府的郡主。
忠孝王府的老王妃的祖上是大宋開國功臣威武郡王石守信。而世子妃也是東平郡王府大郡主。
正是這錯綜複雜的血緣姻親關係,組成了勳貴集團牢不可破的聯盟。雖然勳貴集團內部有相互的“鄙視鏈”,但在維護自己利益的大事上,大家還是非常團結的。
因為勳貴集團的利益和皇帝的利益是一體的。
文官們無所謂,大宋沒有了,他們還可以給大元,或者其他的什麼政權做官。就拿赤壁之戰前的東吳舉例。魯肅曾言“眾人皆可言降,唯主公不可言降。如我等降曹,仍可不失州郡之官位。”
正因為這流水的王朝,鐵打的世家。因此曆朝曆代的文官集團大多都很撕裂,忠心的是真忠心,但賣主的卻也會毫無道德障礙的“識時務者為俊傑”“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不過大部分都屬於後者。
但是勳貴集團不一樣,國家才是勳貴集團的根本。隻有大宋皇帝在,大宋在,他們才是世襲貴胄“老貴族”。若是沒有了大宋,那麼他們就什麼都不是了。
他們的祖輩是為這個國家流過血負過傷的,他們自然看不慣這些靠著十年寒窗就一舉成名,和他們同居廟堂的“書呆子”了。
而正是因為勳貴集團和文官集團的相互掣肘,才保障了大宋如今的局勢穩定。而皇帝要做的就是好好平衡好這兩股力量。
而哲宗擢升趙穆,除了有拉攏他,重用他的心思在。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點,那就是平衡朝堂的勢力。
自從王安石死後,朝中的大權則被宰相司馬光為首的文官集團獨攬。哲宗雖然尚未正式親政,但也隱隱感覺到了文官們的力量太大,他這個皇帝有些指揮不動了。至少很多議題,文官集團都給他駁回了。
哲宗在見到趙穆之前,就曾經同眾人商議過不再給西夏和遼國歲幣的事情。但是文官集團過慣了安穩日子,他們當然不希望戰端再開。於是紛紛給哲宗諫言,然後就扯什麼天下蒼生為重的鬼話。
還有就是關於王安石新法的態度。
王安石新法雖然有利有弊,但其中的幾項也侵害了他們這些“金榜題名新貴”的利益。他們寒窗苦讀十幾年,剛剛戴上烏紗帽,還沒來得及為自己和家族謀福利,就碰上改革,他們自然不會同意。
但是勳貴派對於新法的看法倒是較為平和。
這一派人的主要收入是“食邑”的皇帝賞賜的田畝,那些食邑萬戶的勳貴們,每個月什麼都不用做,都有大筆的銀錢進賬,加上皇帝賞賜他們一點田產,他們吃著“鐵杆莊稼”自然也不屑去與庶民爭利。(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