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最新網址:/b周末結束的第一個工作日。
八點整,遼城一把手的秘書小王提前半小時走進了辦公室,向孟宗嶽彙報今天的安排。
小王和領導一樣,習慣早半個小時上班,這樣不會影響書記接待,同時也能讓書記安靜地簽批文件。
按照體製內的慣例,這是孟宗嶽在遼城執牛耳的最後兩年了。
三年來,儘管孟宗嶽使儘了渾身解數,卻依然阻止不了遼城經濟的長期橫盤,甚至陰跌。
相比其他城市的主要領導,孟宗嶽心裡很清楚,再怎麼折騰,遼城的經濟多半也硬不起來了。
作為一個北方非資源型城市,經濟下滑不僅僅是民間所謂的政府風氣問題。
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比如產業結構。
遼城在工業化快速發展方麵具有優勢,但在產業麵臨轉型升級時,卻落後了沒能跟得上。
而且,過去重工業發展導致國有企業大量存在,民營企業相對較少,產業結構不合理,進一步限製了經濟的持續增長,gdp增速放緩也在情理之中。
此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製造業也開始走下坡路,這也導致遼城工業產能嚴重過剩。
相反,互聯網、電子通訊、金融等新興產業逐漸走紅,更多此類資源集中分布於沿海、長三角和珠三角一帶。
新興產業迅速成為年輕人心中的香餑餑,遼城本地的人才和勞動力也在逐漸流失,這對它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另外,遼城本身也算不上是核心城市。要知道,超大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在聚集人才、資金、物流、科技以及吸引國內外的大型項目上,都具有天然的優勢。
所以遼城經濟三年來下滑至目前的局麵,與產業結構、營商環境、龍頭城市缺乏等諸多因素有關,並不僅僅是孟宗嶽一個人的問題。
全市除去大型國企和傳統產業外,靠著為數不多的幾位民營企業家苦苦支撐。
他在任時期全力以赴抓投資,對企業家和招商引資工作,幾乎已經賦予了“頂格邏輯”。
在遼城,隻要企業創意與城市發展“合拍”,在遼城見一麵主要領導、市長,讓主要領導、市長帶著一眾局長、區長給企業站台,並不是一件難於上青天的事。
有時項目質量過硬、符合遼城發展需求,即便企業沒張嘴,遼城的當地領導們也會主動找過去。
隻要願意投資遼城、願意成為遼城的城市合夥人,遼城從上到下的領導們就不難見。
孟宗嶽自己也不止一次表態,隻要部門、區市負責人覺得有需要,歡迎他們給書記、市長布置任務。
“你要是覺得需要我來出麵,無論他們的規模、檔次、影響力,隻要確實值得,我聽你的,我給你出麵。”
去年一整年,遼城舉辦的具有較大規模和影響力的會展活動,就達到100多個。
這當中許多活動,孟宗嶽都親自出席,並與參會企業家進行深度交流,再加上一些重點項目的簽約、動工,隻要條件允許,孟宗嶽也總會到場站台。
如果根據媒體對政務會見活動的公開報道進行統計,則會發現在過去的13個月裡,遼城一把手會見企業家的次數超過了100次。
更值得關注的是,書記會見企業家,並沒有嚴格遵循“對等原則”,許多企業的副總裁、副總經理甚至部門實權領導,也照樣能跟遼城一把手坐下聊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