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之南,馳道之上。
龐大的遷徙隊伍首尾相連,兩千餘台粗陋雪橇緩緩向南。
每台雪橇用了四匹馬,前二後二拉著裝載帳篷、糧食、草料之類。
每個雪橇再運輸四五個人,堪稱綽綽有餘。
運力很是充足。
趙雲不喜歡駕禦雪橇,他乘馬而行,騎乘戰馬時他會有一種安全感。
隨行騎兵監察遷徙隊伍,警惕、提防著烏桓俘虜。
烏桓俘虜已經解除了武裝,可為了防寒,他們穿了數層皮衣、氈衣,防護效果如似皮甲。
為保證烏桓俘虜順利抵達,這次文聘所部也一同返回荊州。
雙方合在一起,有荊州兵、趙雲本部兵接近三千人,烏桓俘虜五千人,馬八千餘。
後麵的雪橇上,龐統裹得跟個熊貓一樣。
他頭戴雙層鹿皮柔軟大帽,皺著眉頭專注計算著什麼。
敏銳的直覺告訴他,雪橇極有可能改變今後北方的冬季戰爭。
雪橇也不算什麼離奇東西,鮮卑人、烏桓人、匈奴人就見過原始雪橇。
現在一個問題擺在龐統麵前,馬拉雪橇運輸效率與車輛相比,哪個更高?
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那就是馬匹馱運的效率是最低的。
不需要計算什麼,這是龐統的生活常識。
如果馬拉雪橇的綜合效率追平車輛,那就要對關中保持最高的警惕。
以黑熊、關中兵爆發的戰鬥力,未來幾年時間裡,周邊諸胡恐怕會淪為柴薪,被關中采伐一空。
漢匈相處四百年,對方有什麼弱點,基本上心知肚明。
冬季時的諸胡,才是最虛弱的。
雖說人馬經過秋季的滋養算得上膘肥體壯,可冬季諸胡遷徙營地、躲避戰爭的成本代價太高了。
一拳打過去,諸胡往往隻能硬接。
龐統越是思索越是感到難纏,想要抵消、壓製關中兵的運輸優勢,那必須改進、升級現有的車輛,提升到雪橇兩倍以上。
但車輛改進,關中也能效仿。
對方更有畜力優勢,未來陸運效率隻會比中原高。
不過己方在荊州,就算降大雪,積雪消融的也快,不會積攢厚重的冰雪,對方雪橇最多在南陽逞凶。
想要遏製關中對荊州的蠶食,隻能大力發展水軍,依托漢江天險,以堅城抵擋關中兵鋒,再以絕對優勢的水軍進行補給。
所以荊州想要對抗關中,自己應該專注於築造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