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南朝齊明帝時,刺史劉季連才將崇德祠從灌口移建於郫縣叢帝祠旁,後與叢帝廟合並,成為合祀二帝的‘望叢祠’。”
“後來這裡的人流行一句話‘端午祭屈原,岷陽朝杜主’。”
“所以天下祠堂,如蜀都漢昭烈祠,也就是俗稱的武侯祠,都是一個正門,而望叢祠是二帝合祀,所以開有南北兩道正門。”
“這也是我國西南地區,唯一以一祠祭二主的最大的帝王陵塚。”
二帝陵前分彆豎“古望帝之陵”、“古叢帝之陵”石碑。碑高丈餘,下款刻“熊克武立,但懋辛書”。
“這兩個墓是虛塚,其實是北宋仁宗的時候造的。”周至說道“這兩塊碑以前被毀過,現在的這兩個,是複製品。”
接下來周至一路走在前頭,一路就著景物建築,給這兩個人講解那兩個人的故事。
這裡的建築風格不同於一般祠廟,雖然原祠是按會稽山禹陵的規劃而建,但因為是一祠祭二主,所以祠分兩園。
南為子規園,北為漣漪園。
子規就是杜鵑,杜鵑就是杜宇的化身;
漣漪與水有關,相傳鱉靈是荊人,化屍逆流而上,從長江遊到郫都。
臨水就勢,建有“稻蓀樓”,“聽鵑樓”等樓台亭閣。
每個樓都有其典故來曆,稻蓀,就是稻子割去之後再生的稻穀,說明當時蜀中水稻,已經可以一年收獲兩次。
“聽鵑”,池薛荔搶答,自然就是“杜鵑啼血猿哀鳴”那個“聽鵑”了。
看著望叢祠內,南北貫通著大片水域——鱉靈池,周至說道“其實我覺得杜鵑啼血這個典故,有待商榷。”
“什麼意思?”
“這個楊和應該清楚,杜鵑又叫布穀,到了春天應當耕作的時候……”
“它就會喊‘兒緊睡起’,‘兒緊睡起’!叫人趕緊起床呢!”楊和說道。
“所以‘望帝春心托杜鵑’,即便不是詩人的本意,但僅就字麵意思,是不是可以另有一解?”
“這就是望帝開辟出了農耕文明,希望大家不要在春天應當播種的時候懶惰,死後也要化作杜鵑鳥,繼續著自己的使命。”
“這個曆史轉折點非常重要,蜀川平原,從此一步步變成千裡沃野,天府之國。”
“到了今天,蜀川已經成了全國第一糧食大省,生豬大省,全國非常重要的白酒大省,蠶桑大省,其實就是二帝時期奠定的堅實基礎。”
說完指著祀殿兩邊的一副楹聯“所以後人製下了這幅對子,千秋遺德,追許崇深。”
池薛荔看向對聯,寫得卻是——
蜀國破天荒,憶冠裳讓後,水土平初,一德君臣三代遠;
巴人追地載,當花鳳來時,杜鵑啼處,千秋風雨二陵多。
殿內還有二帝的塑像,三人進去,恭恭敬敬地給二帝鞠躬行禮。
從殿內出來,周至又給池薛荔繼續導遊“蜀都人愛嬉遊,善農耕,晚清有位詞人叫李炳靈,鑒於當時軍閥混戰的局麵,寫過一首《台城路》。”
“蠶叢柏灌初開國。遺基又承杜宇。
鱉墓雲封,鵑城日朗,俊遊合攜俊友。
魂歸何處。隻三徑煙霞,幾堆塵土。
翠筱紅牆,行人憑吊自來去。
當年群雄角逐,有君臣揖讓,明農治水。
運繼唐虞,功希禹稷,西蜀山河永固。
淳風已古。
笑五季六朝,中原割據。
稱帝稱王,天下遂多事。”
“我蜀川人內戰外行,外戰拚命,其根子,恐怕也是曆史源流養出的基因。”
池薛荔笑道“這裡果然是好地方,可笑我近在咫尺,今天才了解到這麼多。”
周至說道“這裡還有一個習俗,插秧完畢,大家會來到這裡,舉行賽歌會。”
“人們會往姑娘媳婦身上丟李子,據說誰挨得多,誰就生得多。”
“有些當婆婆的心急啊,就專門在這一天,拉了媳婦到望叢祠來揀李子。”
“可惜啊,那樣的景象,如今見不到了。”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