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已經漸漸明白文物修複的難度了,要弄出個亂真的仿品隔著玻璃櫃子讓參觀者看不出破綻來,那是最簡單的。
要真要修複得能夠經曆科學儀器的考驗,從每一個細節全麵地複原,從“修舊如舊”完全提升到“修舊是舊”的級彆,那就真不是一般的難搞了。
也就是國家實力強勁了,才有精力乾這事兒。
不禁搖頭:“可實在是太難了。”
“不能泄氣啊。”袁老師批評道:“知難而上嘛!要是一點難度沒有,反而沒意思了不是?”
周至笑道:“還說我心態好,袁老師你這心態,比我還好。”
“那有什麼辦法?”袁老師歎息一聲:“蜀大珍本好幾倉庫,看著著急有什麼用?我這輩子也不可能修複得完。”
“所以還是得靠你們年輕人趕快來我們學校啊。”袁老師說道:“隻要你們願意來,願意繼承這門技藝,我們當老師的,絕對傾囊相授!”
“接下來我們就來說這個太史連,這個名詞,本身就代表著一種誤會……咦?哈?!”袁老師翻動著剩下的兩刀古紙:“這儲紙之人也是個外行啊……”
“這卻又如何說?”周至頓時好奇了起來,感覺冷知識又開始發芽了。
“其實修複界一直有一種誤會,將好幾種紙張混為一談了。”
“荊川出一種紙,叫‘太史紙’,太史紙就是毛邊紙,色微黃;”
“而連史紙又名‘連四紙’,‘連泗紙’,產地在閩地連城,是一種白紙。具有纖維細膩、厚薄均勻、紙麵潔白、吸墨性能優良等特性,堪與純白皮紙媲美,一出世就深受書畫界喜愛。”
“而連史紙中的上品,紙質光滑如油、溫潤如玉,有‘千年壽紙’之稱。清朝康熙以後印書,采用這種紙的比較多。”
“如《四庫全書》、《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正誼堂書》等,都曾采用過這種竹紙。”
“民國時期上海商務印書館及中華書局常用‘上等連史紙’印書,杭州西泠印社的印譜,也多用這種連史紙製作。”
“這個上等連史紙,在康熙朝的時候,就被稱為‘太史連’。”
“太史紙,連四紙,太史連,這三種紙因為名稱相近,極易被人誤會混淆。”
“其實三種紙價值完全不同,乾隆五十二年春鐫刻的桐柏山房節本《禮經會元》扉頁左上角有個朱色木記,鈐有一句話——‘連四白紙每部叁錢陸分、太史竹紙每部貳錢陸分’。說明同一版書,用連四紙印刷的,就要比用太史紙的貴上近三分之一。”
“而用‘太史連’印刷的康乾書籍,一般都是‘國版’,那價值就更加不菲。”
“肘子你來看,這裡剛好三種紙都有,很明顯,之前的收藏者將之當做一類了。”
7017k(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