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搞笑的是鄧麗君的唱法還和周至做的學問研究有著一定的關係。
中文講究字正腔圓,這個腔,指的其實就是“咬字”。
古人對吟唱早就研究得很透徹了,傳統的咬字,其實是分作三個部分來講的,那就是“出聲”,“引腹”,以及“歸韻”。
一個字的吐出,尤其是長聲的時候會越發的明顯。
“咬字”,是指把字頭咬準,字頭其實就是聲母,而所謂的“出聲”,就是把聲母發準確。
“引腹”是指延長發響的韻母,通常也叫字腹。
“歸韻“是字音的收尾。
所以發音過程就可以概括為三個要點咬字頭,吐字腹,收字尾。
之所以會這麼做,其原因卻因為漢語本身自帶高低音,而給它配上音樂後,卻需要用曲調的高低來替換掉這種語言自帶的高低音,從而在演唱時去掉“說話味兒”,以體現出音樂的最大魅力。
怎麼解決呢?以“大海”二字來舉例。
“大”字音高,“海”字音低,要在音樂裡解決它,就要將“海”分作三個部分來處理。
先發出“喝”的音,這就是“出聲”;然後長大嘴型放亮音色,這就是“引腹”,最後歸到“愛”這個韻音上,這就是“歸韻”。
這樣就將“大——海——”變成了“大——喝愛——”,這樣“大”和“愛”的音高本來就是相同的,隻需要根據曲調來定高下就行了。
之前中國的吟詩唱曲,到戲劇表演,再到民族唱法,各類曲藝,基本都是如此。
京劇的“念白”裡,這種表現尤為明顯。
然而從鄧麗君開始,這種千篇一律的歌演唱方法開始得到了改變,這就是她首先開始運用的——發音點意識。
這個問題說起來有點複雜,大致就是咬字的發音點非常靠前,統一在上頜竇前,開口就形成明亮柔美的音色。
這種發音方式其實是結合了民歌的高音唱法,西方音樂的唱法,其特點就是溫暖,柔和,明亮。
倒也的確當得起“靡靡之音”這樣的說法,以至於後來演唱界將這種唱法稱為“甜蜜唱法”。
但是要是以為鄧麗君隻能唱一個半八度,沒有高音,那就是極大的誤解。
在磁帶不流行的年代裡,歌曲越好唱越流行,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如果去聽聽她的英文歌和日文歌,就會知道她的真實能力。
關婷婷在唱完第一段後,緩緩地走向了舞台中央,這種“先聞其聲,後見其人”的方式,也給台下無數的聽眾充滿了想象的空間。
但是無論他們如何想象,婷婷的出場,都證明了他們想象程度還不夠,歌聲的主人,比他們想象的還要美。
當然化妝術的加成是免不了的。
就在全場所有人都陶醉在關婷婷的容貌和歌聲裡的時候,隻有周至在低著頭琢磨學術,比較“甜蜜唱法”的發聲位置和傳統發聲歸韻的巨大區彆。
(本章完)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