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都不算真正成功,因為高火旺的北魏文官武士俑,到底還是被周至給發現過破綻。
書畫行中此類故事倒是不少,但是就連張大千這樣的名家,能騙過陳半丁,卻都騙不過鄭竹友一眼。
好東西自己就會說話,尤其是官造頂級工藝,那更是如此。
這套華嚴三聖像就是如此,用料低調,設色內斂,造像介於北魏與北齊風格之間,糅合了兩者的精髓。
書法審美當中常有“顏筋柳骨”之說,兩者都符合唐楷中宮收緊,四方舒展的美學風格,但是在側重上又有所分彆。
從造像風格上論,北魏就類似柳公權,北齊就類似顏真卿。
而現在這三尊造像,能夠看出一種風格過度之美,**和麵容的塑造上,大多采用了當時北齊的“新樣”,而衣飾和人物的表情與內在精神上,又更多保留了北魏的“古風”。
兩者的風格都非常鮮明,但是融合在一起的時候也並不突兀,原因就在於造像者極度高超的手工藝。
除了夾苧工藝本身,佛像上還運用了淺浮雕,透雕,圓雕等多種雕工,用推刀在造像上推出“曹衣出水”這種薄紗貼身的狀態效果,堪稱妙到毫顛。
這就是中國造像的最巔峰——“北齊樣最工”。
類似造像的石雕,在後來的青州傳承了下來,被稱為“青州樣”,以青州博物館裡的龍興寺造像為典型。
蜀大博物館裡的蜀中唐代龍興寺造像,也有類似的模樣。
但是除了相對容易保存的石雕外,其餘如泥塑,乾漆夾苧,因為保存困難,能夠流傳下來的就很少了。
金屬的造像又因為後期加工的困難,很難達成這麼高級的藝術成就。
“當真是返璞歸真,這應該是乾漆夾苧造像的最高水平了吧?”王老爺子對剛剛那激動無比的老爺子問道。
“的確是第一。”那老爺子連連點頭:“北齊的造像雖然號稱曆史上的最高峰,但是開始走下坡路的時候同樣也是發生在當時。”
“高洋後期,統治階級開始窮奢極侈,無視百姓生計性命,造像也從工藝精美淪落到雕飾繁複;造型也從注重精神內涵的安詳寧靜,漸漸走向了庸俗僵化;**塑造也從勻停優美,轉化為臃腫呆板。”
“這三尊造像完全舍棄了裝飾,彩漆等庸俗手段,完全依靠匠人高超的技巧和刀工來表現美學的精神內涵,就如您剛剛所說的,返璞歸真,藝術成就極高。”
啟老爺子身邊一位老頭卻說道:“不過考慮到匠人的工藝水平,不知道要造就幾千上萬的造像,才能達到這般水準,這何嘗又不是另外一種窮奢極侈呢?”
這話算是點醒了周至,出發之前還為楊愔的賢明和審美大大地點讚,現在才反應過來,楊愔的賢明是有史為證的,但是賢明並不等同於簡樸。
就好比雍正喜歡素雅,乾隆喜歡花俏,可是瓷器中最難燒的,還得數雍正喜歡的那些淡雅的仿宋窯,以及康熙創燒的郎紅,郎綠,蘋果青之類的素色瓷。
這三尊造像所花費的人工,精力,金錢,可能並不比那些裝金鋪銀鑲嵌寶石的來得少!
張元福大師最清楚,素菜不見得比葷菜便宜!(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