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殿內,隨著朱元璋一句話說出,一下子就將滿朝文武,都給聽懵了。
在此之前,他們很多人都是各種的猜想,太祖高皇帝把他們召集起來,還說有事情要頒布,到底頒布的是什麼大事。
可不論怎麼想,都沒有想到,他所要頒布的大事,竟然是要把他的祖訓給廢除!
話說,這祖訓不是太祖高皇帝,非常得意的東西嗎?
為了編寫祖訓,他可謂是絞儘腦汁,洪武二年開始動筆,一直到洪武六年才最終定稿。
曆經四年。
後麵更是兩次修改,一直到洪武二十八年,才算徹底定下。
這怎麼現在……說廢就廢了?!
他真能舍得?
這不是在做夢吧?
朱元璋將眾人的反應收入眼中,對此並不意外。
他停頓了一下開口道:“準確的來說,也並非是把咱的祖訓給廢掉了。
而是將祖訓裡的不少東西給廢了。
比如不征之國。”
朱元璋當初,從韓成這裡聽說了後世之人,把他的祖訓給鑽成了篩子。
他留下的祖訓,不僅僅沒有束縛住那些官員,鄉紳,相反還變相的,成為了那些官員們手中的工具。
被各種想方設法的鑽空子,歪曲理解自己的祖訓。
把自己的祖訓,當成對付大明後世皇帝的工具來用。
朱元璋是真氣。
並不止一次的升起過,要把他的祖訓給徹底的廢掉的念頭。
但是經過一番仔細的思索後,朱元璋最終還是把這個念頭給按了下來。
覺得不能如此做。
雖然從長久來看,祖訓有著這樣那樣的毛病。
但是,卻也能將一些東西給弄成定製,用來穩定大明。
做大明長久安穩的基石。
就比如,在大明原有的曆史之上,他的祖訓有很多地方,都被鑽成了篩子。
可是有些方麵,卻沒人能動搖。
最多不過是在他定下的祖訓上,進行一些發揮。
心平氣和的去看待這事情,他覺得他的祖訓,確實在後麵引發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給大明,以及不少的君王,都帶來了很大的束縛。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也同樣給大明帶來了不少的好處,讓大明變得安穩。
既然這樣,那他就把那些對於大明,大大不利的地方給修改掉。
再補充上一些,對大明以及大明後世有利的祖訓進去,形成新的祖訓也就是了。
不能因為祖訓有一部分的問題,就將其全盤給否定掉。
在冷靜下來,並進行了一番思索後的朱元璋看來,這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濱,莫非王土!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大明!
周邊小國,多為我華夏之藩屬。
有一些藩屬國挺老實,但有一些藩屬國,卻一直暗地裡搞小動作,認不清他們的地位。
妄想挑戰天威!
越是不打,他們就越是不將我泱泱大明放在眼中!
隻有仁德,不宣諸於武力,根本不能讓他們感受到我大明之強盛。
不能讓他們跪服!
所以,該打就要打!
蠻夷畏威而不懷德。
隻有仁德,沒有武力,不去征討他們,他們就越發蹬鼻子上臉。
比如這倭奴就是如此。
今後,該打就要打!”
聽到朱元璋這話,朝中眾人這才心頭一動,變得恍然大悟起來。
就說嘛!太祖高皇帝怎麼可能,會將他所製定出來的祖訓給廢除?
原來是隻廢除其中的一部分。
對於朱元璋會在這個時候,說出廢除不征之國的事情,並說出這樣的一番殺氣騰騰的話來。
有的人感到很感到很意外,很擔憂,也有的人覺得在情理之中。
尤其是那些武將們,更是一個個興奮不已,暗中摩拳擦掌。
覺得今後有他們的用武之地了。
就該如此做!
周圍的那些蠻夷之國,不懂禮數,需要大明的兵將教他們該怎麼做人才好。
但也有一些人心中憂慮,怕大明從此開啟了好戰之先河。
國雖大,好戰必亡!
當初太祖高皇帝,列出那些不征之國來,也是覺得那些地方過於偏遠,而且過於雞肋。
打他們會花費諸多的銀錢,動用很多兵馬,很容易把大明拖入到戰爭的泥潭裡。
打輸了丟臉,打贏了又沒有什麼太好的收益。
擔心會因此而拖垮大明。
這在不少人看來,是一個非常好的抉擇。
可哪能想到,重新回來的太祖高皇帝,竟仿佛突然性情大變。
做出了這樣的安排來。
實在是糊塗啊!
不過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是有些人心中不滿,覺得這不是一個好兆頭,卻也不敢出聲反對。
生怕太祖高皇帝會在此時動手,將他們給砍了。
朱元璋見到自己將這事說出來後沒有人反對,略顯遺憾。
他還想著有人跳出來激烈反對一番,然後他將之給砍了,好用來祭旗呢!
結果這些人,竟然沒有一個人和自己爭辯。
也沒有人說什麼,國雖大好戰必亡……
停頓了一會兒,確認確實沒有人反對後,朱元璋便又一次開口道:“除此之外,咱還要廢除海禁!
從今日起就要開海!
將重新設立市舶司,鼓勵人出海進行貿易。
當然,是要在官方允許的情況下。
要杜絕走私,嚴厲打擊走私,打擊走私之人和海外海寇勾結,殘害我大明百姓!
不僅這樣,咱還要將這一條給寫進祖訓之中!
讓今後子孫,都不許再固步自封,閉關鎖國!
要讓後世之子孫牢記世界之大,讓他們目光變得長遠開闊。
不能隻把目光放於大明之內,也要投注於大明之外。
要從海外那眾多的地方獲得財富。
任何時候,都不許狂妄自大,自視甚高!
覺得大明為天朝上國,覺得大明的物產就足夠豐富,不需從外麵那些地方來獲取!
遇見好東西,就要給吸收過來,變成我大明的。
要組建海軍,要征服世界!”
“第三,則是從今之後,大明的藩王,封於海外遠離大明之處。
不許給任何藩王,分封我大明已控製住的疆域!
若是有些藩王,不願到海外去分封建國,那麼便隻能當一閒散王爺,沒有封地,要交還三護衛。
藩王應帶著其三護衛,還有一些朝廷所支持的兵馬糧草,到海外去開拓,去傳播華夏之文明。
去親手建立屬於他們真正的封國!
當然,這些封國,依舊屬於我大明,其開拓出來的土地,也屬於我大明。
但是藩王在其所建立的封國內,卻擁有較高的自主權力……”
藩王外封之事,按照朱元璋原本的設想,那自然是把所有的藩王,都給一股腦的都封到外麵去。
國內一個不留。
但經過他的一番思索之後,卻最終沒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