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經過城內城外的聯合絞殺,明州守軍隻剩下了跪地投降這一條路。
隨後李皓留下了一萬兵馬控製局麵,並等待援軍趕來接手,其餘人馬則繼續南下。
另一邊褚樊攻打達州城也很是順利,此時也按照原有計劃,對琰國北境的城池展開了進攻。
琰國人終究沒想到,李皓進攻會這麼突然,更沒想到重兵駐守的明州、達州,會失陷的這麼快。
所以本就沒有防備的其餘諸城,在李皓和褚樊的堅決攻擊下,迅速淪陷。
等琰帝在都城正式派出援軍時,琰國不僅把原先所占據的全部褚地都給丟了,還將與梧國北境相鄰的城池丟了大半。
甚至要不是李皓中途停止了腳步,這個戰果還能更為輝煌。
當然,李皓的停住腳步不是要改變戰略,想對琰國手下留情。
而是想要實現更快覆滅琰國的目標,引得琰軍進行一次主力會戰,而免得後續強攻城池的麻煩。
畢竟琰國人也是會吸取教訓的,李皓不可能每場戰事,都能抓住所有逃跑的兵士。
在這些人得提醒下,琰國人就注意到了火炮,由此之後得每座城池,琰國人都采取了封死城門得做法。
現如今的火炮威力,要直接轟踏城牆,還是有些困難的。
為此,李皓特意選擇了引蛇出洞,用自己為餌,來了一次孤軍深入。
不過就算是這樣,琰國人還是十分謹慎,再三調查李皓身邊並沒有伏兵,才選擇抓住機會。
想要用手上這六萬精銳,來打垮李皓身邊的兩萬兵馬,並做著能生擒李皓的美夢。
隻是琰國也沒放棄其他途徑,此時也已經通知了安國,希望安國能儘快發兵救援。
可這安梧兩國正打的激烈,想要抽身出來也不是那麼容易。
所以李隼在給琰帝的回信中,表示自己會令駐紮在安梧邊境的邊軍發起進攻,用來牽扯宿國的部分兵馬。
但還是強調,要琰國人自己多多支撐,為自己的主力回師爭取時間。
安梧兩國的戰場態勢,短時間內根本就分不出勝負。
在這種情況下,李隼隻能派出使者去求見楊行遠,希望能兩國停戰。
使者在跟楊行遠的對話中,先是闡述了琰國的情況,隨後便開始強調。
一旦讓宿國拿下琰國,那整個中原,宿國便就占了二分一,到時必然會是一家獨大的局麵。
再加上縱觀近些年宿國的擴張之路,等消化完琰國之後,必然會興兵北上,意圖吞並安梧兩國。
希望楊行遠能看清局勢,選擇與安國罷戰,並發兵支援琰國。
楊行遠在聽了安國使節的話後,心中也是十分猶豫,當即便召集了章崧、寧遠舟、楊行健幾人前來商議。
在說明了情況之後,楊行遠問道:「關於安使所說,罷戰言和、救援琰國的事,你們有什麼想法?」
關於宿國進攻琰國的事,三人其實也有所耳聞,隻是不知道宿國進展的有這麼快。
章崧身為首輔,當先說道:「臣認為應當與安國言和、救援琰國,畢竟宿國如今兵勢太甚,隻看他們這攻陷琰國城池的速度。
若是有朝一日,宿國對我大梧發難,我們可能抵擋得住。」
從自身利益的角度,章崧判斷的很有道理,畢竟在此時限製宿國,就是在保護自己,不能把國家安全,寄希望於彆人的一念之間。
楊行健和寧遠舟對於議和的事,也並沒有反對,隻是在怎麼議和的問題上,產生了一些分歧。
章崧想的是儘快達成此事,直接選擇無條件議和。
可楊行健
和寧遠舟卻有另外的想法,想借這個機會,向安國討回失地,為此三人展開了激烈討論。
章崧說道:「你們想的自然是好,可是也該想想如今局勢,分清當前最重要的是什麼。
相比於安國,此時宿國才是我們首先要注意的,萬一要是因為耽擱了時間,導致宿國占領琰國,那又該怎麼辦。」
楊行健則是說道:「展望未來自然沒錯,可卻也得立足當下,如今安梧兩國在前線廝殺月餘,我軍也是傷亡慘重。
若是此時無故修和,前線將士又會作何感想,他們可認識不到宿國的威脅,反而會覺得是我們妥協無能,到時必然軍心大喪。
再者說,琰國雖然前線失利,可畢竟還坐擁著大半國土,軍民士氣尚在,哪有那麼容易就被李皓拿下。」
寧遠舟也同意道:「救援琰國自然重要,可若是我軍士氣不振,又如何能號令他們。
再者,在宿國崛起的這件事上,安國人比我們更急,我相信他們是願意付出一些代價的。」
這局麵是二打一,再加上因為當初被安國人囚禁的事,楊行遠對於李隼有太多的不忿,也不想就這麼議和。
當即說道:「寧堂主說的也對,這件事確實不能太便宜安國人,派人去告訴李隼,隻要他願意歸還之前所占我大梧之地,朕便立刻退兵去救援琰國。」
寧遠舟聞言眉頭一皺,他是想讓安國人放點血,可李隼這未免太獅子大張口了,安國人怎麼可能答應得了。
不過看楊行遠在興頭上,寧遠舟就沒有再勸,想著先談談再說。
安梧兩國的會談就此開始,兩國使團開始頻繁出入於對方大營。
隻是這一切並未影響到前線戰事,甚至雙方還幾乎同時加強了攻勢,以期望於能讓對方做出更多讓步。
而這個局麵,並未呈現多長時間,宿琰戰場的動向逼得他們不得不加快了談判速度。
李皓率領著一萬五千的神機營和五千騎兵,花了兩天時間在正麵戰場上,一舉擊潰了琰帝率領的六萬精銳,讓他見識到了什麼是火器的天下。
逼得琰帝狼狽逃回琰都,自此琰帝隻敢召集重兵,固守都城以待支援。
沒了後顧之憂的李皓,隨即開始命令後續兵馬跟上,快速掃蕩琰國的各處城池。
而且到了這一步上,琰國很多明眼人都看出來了,這已經是大廈將傾之象,諸多大族也開始有選擇的向李皓表達善意。
之所以是有選擇性的,還是因為李皓弄得攤丁入畝的政策,否則就是眾望所歸了。
在李皓這裡進展神速的時候,安梧兩國也是加緊了步伐。
李隼答應將之前占領的許城、杜城歸還梧國,以此來換取兩國和約。
隻是在這道和約剛簽下時,李隼又聽到了一個壞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