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海關進擊,遼西走廊沿途的堡壘將會成為明軍的夢魘。
隻要拿下了遼西走廊、大清的國祚必將長久。
假以時日,必將會成為曆史上猶如遼、金那般的顯赫一時的大國。
殿宇之中,一眾旗主和固山額真皆是低頭肅聲、沒有人敢反駁黃台吉的言語。
黃台吉刻薄寡恩、喜怒無常,久居高位,威勢與日俱增。
在座的一眾旗主和固山額真、沒有人不畏懼於他。
所有人第一時間思考的並非是是否應該進攻遼西走廊,他們思考的是應當如何進攻遼西走廊。
多爾袞坐在座椅之上,餘光在一眾固山額
真和旗主的身上輕掠而過。
此前入關之戰,最後在青山關戰敗,損兵折將,使得他在軍中的威望大跌。
不過好的一方麵是,黃台吉並沒有怪罪於他,甚至還罕見的對他露出了好顏色。
細想之下,多爾袞也清楚了黃台吉為何在他戰敗之後反而是有了好臉色。
此前他的軍功赫赫,威望與日俱增,已經達到了足以影響朝政的地步,黃台吉自然是想要削弱他的勢力。
然而這一次,入關戰敗,正好促成了這一件事的發生。
他手中的正白旗和多鐸手中的鑲白旗損失都頗為慘重,軍中威望又降。
因為此前利用蒙古兵殿後的原因,蒙古各旗對於他也是頗有微詞。
對於這一切,黃台吉顯然是樂見其成。
身處局中,很多時候難以察覺。
這一次青山關之敗,在多爾袞看來,頗有一種因禍得福的意味。
多爾袞和黃台吉的關係現在緩和許多,眼下自然也是不會放過進一步拉近的機會。
「皇上聖明,遼西走廊確實至關重要。」
「臣願率旗下健兒,為大軍先驅,攻城拔寨,以洗恥辱!」
多爾袞話語之間慷慨激昂,麵紅耳赤,憤概不已,似乎真的是因為青山關之敗而感到恥辱。
「十四弟能有此心,朕甚感欣慰。」
黃台吉的臉上露出了些許的笑容,他很是滿意現在多爾袞的態度。
「既然十四弟請戰,那朕也不好阻攔,此次攻明,便由十四弟作為先鋒。」
當下多爾袞便站起了身來,敏捷地撣下袖頭,左腿前屈,右腿後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頭與身略向前傾,打了一個千,應下了命令。
其餘的旗主和固山額真見到這樣的情形,也是向著黃台吉紛紛請戰。
一時間之間,殿宇之中倒是顯得軍心可用。
黃台吉麵帶笑容保持著不變,一一安撫,但是心中卻如明鏡一般。
有些事情並不像是看上去那麼簡單,就像現在請戰的這一些旗主、固山額真,心中其實並不想這個時候開戰。
去歲入關各旗皆有傷亡,死傷的兵丁不少。
而劫掠而來的物資和奴隸也使得很多人的家庭富裕了不少。
安逸使得不少的人都起了懈怠之心。
而懈怠,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在猶豫斟酌了許久之後,作為正紅旗現任旗主的杜度,最終還是出言發出了疑問。
「遼西走廊不下,對於我大清確實如同食骨在喉一般難受。」
「隻是此前我大清數次強攻遼西走廊,都是徒勞而無功。」
杜度知曉這個時候說這種話喪氣的話,可能會得罪黃台吉。
但是作為旗主,這個時候他必須要為自己的旗負責。
「遼西諸城城建池固,便是紅衣大炮也難以摧垮,雲梯地穴又難以建功,強攻恐怕難以奏效。」
杜度言語一出,殿宇之中其餘的旗主和固山額真皆是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沉默不言。
去歲他們入關之時,黃台吉在遼東領兵進攻遼西、作為策應,親自率軍攻打鬆山。
鬆山、錦州、杏山呈一個三角形分布在遼西走廊的東北端,互為奧援、是遼西走廊的第一道防線。
鬆山則是往東伸出的角,若是能夠攻占鬆山,那麼便可與孤立錦州和杏山。
但是要想攻占鬆山卻是並不容易。
一是鬆山城建池固、守備兵馬良多。
二則是一旦他們進攻鬆山,錦州和杏山的明軍絕對不會
鬆山作為明軍在遼西走廊最為重要據點,明軍絕對不會將其放棄,他們的進攻必然招致明軍的瘋狂反撲。
崇禎十二年的進攻,是以他們的失敗告終。
先是動用了數十門紅衣大炮對著鬆山狂轟濫炸十數日,而後又是雲梯地穴百道並進、皆是未能夠取得什麼戰果。
在激戰了四十餘日,丟下了大量的屍體之後,最終還是未能攻下鬆山。
黃台吉神色未變,心中卻是陰沉了不少。
在他的心中其實一直存在著一根簽刺——滿洲的八旗製度。
作為皇帝來說,他對這個製度可以說是深惡痛絕。
權力從來隻有獨占,沒有分享。
八旗製度,八王議政這樣的製度,極大的削弱了皇權。
黃台吉心中冷然,他花費了不知道的多少的時間,才逐漸掌握了決策的權力。
但是哪怕是走到如今這一地步,在決定國家命運的時刻,這些原本支持著他的旗主,最後還是選擇了以本旗的利益為先,而放棄了國家的利益。
黃台吉麵上表情如常,放下了手,背負於後,淡然道。
「強攻遼西確實不妥,所以這一次的進攻,朕決定改變以往方針和策略。」
大明體量雖大,極為富庶,這是優勢,也是劣勢。
如今的大明**不堪,便若一個臃腫的胖子。
每日都有許多的吃食,但吃的東西沒有讓大明強壯,而是全都變成了無用的肥肉,堆積在無用的地方。
逐漸堆積的贅肉,使得大明的行動越來越遲緩,加重了大明的負擔,還為其帶來大量的並發疾病。
「如今明國的局勢,用內憂外患四個字來形容,無疑是極為貼切。」
「流寇在明國的南部肆虐,大量的兵馬往南彙聚而去,明國又再度加派餉銀,更是加重了民眾的負擔。」
黃台吉走上前去,舉起了放置在一旁的長鞭,指向輿圖。
殿宇之中眾人目光也隨之轉動而去。
長鞭所指的地方,正是介於廣寧與錦州之間的大淩河畔的義州!
「時間,現在站在我們這一邊。」
「大明,已是病入膏肓!」(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