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div大漢建興五年十一月十二日,諸葛亮在沔陽石馬大營聚集數萬將士誓師,兵分三路,正式北伐。臍
按照預定計劃,趙雲這一路和子午穀一路先行出發,諸葛亮和主力大軍則會晚幾日動身,當然最先出發的還是馬謖率領的一萬大軍,他們已於數日之前就前往東三郡增援了。
子午穀這一路領兵之人則是楊清的門下督兼情報頭子吳缺,此人性格沉穩、心思機敏,武藝不凡,對漢室又是一片赤誠,正好適合領兵。
因此楊清讓他帶領最驍勇善戰的五百無當飛軍乘騎南中矮馬執行子午穀奇計,饒是如此楊清依然不放心,又命嶽昭領著十餘名親衛配合吳缺行事。
前往長安散發北伐明詔沒有漢人軍士打頭豈能成行,再說出動吳缺一領兵估計就無暇兼顧情報了,有嶽昭在他身邊可以做個幫手,更能使得子午穀之計大獲成功。
就在諸葛亮緊鑼密鼓地調兵譴將部署北伐之際,身為曹魏驃騎將軍、都督荊豫諸軍事的重臣司馬懿也在召集部屬準備往上庸潛行進軍。
之前,司馬懿為了穩住迷惑孟達,曾給孟達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書信好言安撫。
他在信中這樣說道「將軍昔棄劉備,讬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埸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臍
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孟達得信之後大喜,以為司馬懿仍然相信自己沒有反心,於是放鬆警惕、猶豫不決,將起事推後延遲。」
然而數日前諸葛亮已派人告誡於他,要他早做防範,小心司馬懿來襲,千萬不能懷有僥幸之心。
哪知看到司馬懿這封信之後,孟達對諸葛亮的叮囑很是不以為然。
他還在給諸葛亮的回信中洋洋自得地說道「適承鈞教,安敢少怠。竊謂司馬懿之事,不必懼也。
宛城離洛陽約八百裡,至新城一千二百裡。若司馬懿聞達舉事,須表奏魏主。往複一月間事,達城池已固,諸將與三軍皆在深險之地。司馬懿即來,達何懼哉?丞相寬懷,惟聽捷報!」
這一日諸葛亮正在收拾行裝,準備率主力大軍開拔。收到看完孟達的回信之後,他仰天長歎「若無明之先見之明,孟達必死於司馬懿之手矣。」臍
楊儀正好在一旁,聽見此話訝然問道「丞相何出此言?」
「唉,郭模雖是詐降,但孟達反魏一事卻是一點不假。那司馬懿何等人也,焉能不明吾離間之真意?可憐孟達還以為司馬懿不知事情原委而輕信於他,真真是不知死活。
兵法雲,攻其不備,出其不意,豈容料在一月之期?吾料司馬懿已在前往上庸的路上,將打孟達一個措手不及。」
楊儀大驚「那該如何搭救?」
「幸好明之料敵於先建議早派援軍,計算路程幼常怕是快要到西城了,有這支援軍在側,上庸當可轉危為安。
隻是此事還得再提醒孟達,威公汝速擬一封信,要孟達速做防範,切勿被司馬懿所惑。」
「諾。」楊儀趕緊領命,自去擬寫書信。臍
另一邊,宛城大營內,司馬懿留左將軍張郃鎮守宛城,自己親點兵馬準備星夜趕往上庸撲滅孟達的叛亂。臨發之前,仍有將領言道「孟達與吳蜀二賊交構,情況不明,當先報之陛下,再觀望而後動。」
講台上,司馬懿撫須一笑,回道「孟達素無信義,現在正是其自相疑惑之時,當及其未定促決之。」
眾將聽了儘皆拜服,躬身聽令。於是司馬懿當即教人馬起程,倍道兼行,一日要行二日之路,潛行趕往上庸。
得到諸葛
亮的回信之後,孟達終於醒悟過後,當即舉事,並一麵催促吳蜀援兵速來,一麵在城外樹立木柵、加固城防。
可是司馬懿已率軍走過大半路程,得知孟達樹起反旗之後,更是星夜疾馳,準備在十日內抵達上庸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