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贈者如此,親身參與到這個事情當中的人就更是如此了。
因為缺乏人手的緣故,原本出動的二百多人已經不夠了,袁樹就把整個組織最初的五百多名成員全都安排了任務,並且從馬融那邊得到支持,獲得了一批大車和一批牛馬用於轉運。
這五百多人裡不乏有養尊處優錦衣玉食長大的人,比如十三太保裡的趙俊、鄧穎、羅意、張捷等人,各自出身郡國豪族,家中有兩千石官員,沒有生存的憂患。
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在這場行動中跑前跑後、大出其力,精神十足,立下汗馬功勞。
門生群體中也有不少出身地方土豪、家庭富裕不缺吃穿的人,在這場行動中,並不比那些出身寒微、貧窮的人懈怠、落後。
當然了,情況肯定也不是一邊倒的向好。
最開始,隊伍裡也不乏有用賤民的態度看待這些農戶的人,甚至有人是懷著“嗟!來食!”的情緒去給那些窮苦農戶送支援的。
他們覺得他們是救世主,他們是大英雄,這些賤民應該跪著向他們表示感謝,記住他們的恩德。
可是當他們親眼看到那些農戶困苦的生活,還有他們錯愕之後落下的眼淚,態度便也就慢慢的軟化了。
袁樹在每一輪行動結束之後都會召集大家開會,分享各自的心得體會,以及對於貧困農戶們的看法。
從中,他就能感受到這些此前高高在上、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少爺公子們的形態的轉變。
他鼓勵這種轉變,欣賞這種轉變,同時,也非常注意那些不曾轉變、甚至越發惡劣的存在。
比如某些高門公子、土豪之子始終懷著施舍的心態去辦這件事情,甚至對於某些農戶不給予感恩回饋的行為大加吐槽,吐槽他們生活環境的臟亂差,將他們與豬狗比對,大肆嘲諷。
甚至公開懷疑救下他們到底有什麼用?
還不如把糧食喂給牛、馬去吃,好歹牛和馬的作用大得多呢!
對於這種人,袁樹就會記下他們,然後很快將其邊緣化,直至徹底將其排除出他的組織之中。
這場助農行動對於袁樹和參與者來說,也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支持者越發支持,越發有所感悟,心態會發生積極向上的變化,成為袁樹可以信任依賴的同道中人。
還有些人冥頑不靈、品行低劣,屬於無可救藥的類彆,那麼就互相放棄,好聚好散。
以後最好不要打交道,否則,袁樹不介意用特殊手段淨化人世間。
至於那些真切的做出了改變、從中學到了東西並且接受了致良知之學的,那就是正兒八經的同道中人了。
比如趙俊。
出身豪門、自幼錦衣玉食的他,在過去的歲月裡所接觸到的最底層,就是自家的奴仆。
但是自家的奴仆也有例錢,也有家族庇護,日子也還說的過去,否則會給家族丟臉,所以他們的吃穿用度也並不太差,以至於趙俊覺得生活水平最差的人就是他家的奴仆了。
所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人和人的交際也是有界限的,以趙俊的出身和行動軌跡,他根本看不到真正的底層,底層和他之間隔著的都不是一般的分水嶺,而是銀河。
甚至他到關中求學的路上都是在一群武裝家丁的護衛之下,很安全,就相當於是旅遊。
來了就是弟子,來了就入住馬氏大宅,來了就隔絕於外部。
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出不去,彆人也進不來。
直到他跟隨袁樹深入原野之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接觸漢帝國社會底層的人,入目所見的一切擊碎了他懂事以來所形成的固有觀念,對他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再然後,就是在袁樹的組織下進行助農行動,親身接近這些真正的底層,近距離觀察他們的模樣、生活習慣,看著他們艱難掙紮求生。
他完全不懂這些人的生存邏輯,完全不懂他們的行事規範,不理解他們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和他不同的生活習慣。
為什麼總是恐懼?
為什麼總是逃跑?
他難道是什麼十惡不赦的人?還是長得奇形怪狀宛若妖魔?
也沒有啊。
從小到大親戚朋友都誇他長得俊美,他名字裡的“俊”就是由此而來。
他不理解的事情太多了。
在不理解之後被人解惑從而獲得感悟的次數也太多了。
袁樹組織的每一次責善會議上,他都是發言最多、提問最多的積極分子。
他覺得他要改變的、學習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明顯和真實情況有極大的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