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東漢一朝,直到司馬朗向曹操建議恢複郡國兵,在此之前,東漢都沒有西漢武帝以後那麼嚴謹且布滿全國的軍事基層組織。
司馬朗上表之前,郡國兵已經從法理上被廢除了,內地郡國不設置郡國兵,隻有替代郡國兵部分職能的郡卒存在。
之所以說是部分職能,是因為這些卒畢竟不是法定軍隊,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一群官府養著用來乾雜事的雜役。
耗費很低,也沒什麼戰鬥力,平時的處境就像是郡府的家奴一樣,負責伺候郡府裡的大人物,人數普遍在一千上下,抓抓小偷對付對付強盜都費勁,更彆說打仗了。
所以在廣大內地州郡,漢帝國的武備廢弛並不是一句玩笑話,那是正兒八經的事實。
隻有三十多個邊郡為了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外族入侵,可以設置類似於郡國兵的存在,人數從三千到五千不等,這十幾萬的邊郡郡國兵基本上就是漢軍常備軍的主力了。
除此之外,東漢中央軍還有一萬多人的常備軍,這部分人算是最精銳的職業兵,遇到戰事可以直接擴編,人人都能當基層軍官。
還有設在邊關、各地要衝的營兵,每個營兩三千人,算是職業兵,但是人員素質複雜,有招募來的,也有犯人充當的,戰鬥力不上不下,主要看帶領者和訓練程度。
再然後就是各地屬國中能夠快速調動的外族兵馬,這部分人大約有十來萬。
總體來算,東漢帝國在非戰時有接近三十萬的常備軍。
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少,但是相對於廣袤的國土來說,實在是不多,分布太散,且戰鬥力也很成問題,正兒八經能算強兵的沒幾支,全靠戰時擴編。
因為財政方麵的嚴重問題,黃巾之亂前後一段時間,漢帝國甚至允許高官重臣出征的時候自己招募自己的兵馬,號為“家兵”。
這就導致東漢帝國的軍事力量遠不如西漢帝國那般的強盛,兵員素質也普遍較低,麵對廣袤的國土和處處烽煙的現實,軍事上的應對實在是手忙腳亂。
而落到眼下,袁樹的處境就和他所了解到的那樣很不安全。
整個三輔地區算不上邊地,所以在平時隻有總數不到五千的雜役人員勉強算得上是武裝。
雖然還有長安虎牙都尉統領的長安營以及右扶風扶風都尉統領的雍營這兩支常備武裝,突發作戰時能夠及時出動的軍備力量撐死了一萬人,彼此之間還分散得很開。
僅靠三輔本地的武裝力量,根本談不上應對入侵的羌人、匈奴人或者鮮卑人。
被動挨打、據城死守是他們所能做到的全部,真要遇到大規模入侵,那就隻能等駐守涼州的精銳部隊和來自雒陽的三河五校軍隊。
萬一運氣不好,被突然襲擊了,等涼州和雒陽的軍隊來了,袁樹的頭七都過了,便宜老爹就要白發人送黑發人了。
正好,在這一次的危機之中,盧植和廉達、邵原這些北地猛男展現出了各自的軍事才能,袁樹遂產生了在一心會中增設一個軍事部門的想法。
想法產生之後,袁樹迅速付諸實施,召集盧植和十三太保等手下群賢,大家一起商量起了這件事情。
經過這一次危機,所有人也都意識到了戰爭與死亡並未遠離自己,一些從未有過生死體驗的學子更是深深的感到震撼,由此認識到了武力自保的重要性。
於是乎,這個提案得到了一致通過,一心會保衛部正式成立。
在一番挑選之下,保衛部一共由三百五十名一心會成員編入,成為庶務部之下的第二大部門。
至於保衛部主任,袁樹本來認為盧植最合適,不過盧植已經是副會長兼任審計部主任,不適合再擔任其他職位。
於是經過大家的推舉,袁樹最終任命大個子廉達擔任保衛部主任,另一個大個子邵原擔任副主任,統領三百五十名成員負責起了一心會的日常保衛工作和任何需要使用武力的工作。
廉達的主要優勢就在於曾經跟著家人學習過正兒八經的軍隊裡的一些技術,本身又和盧植學習了一些兵法,且有了一次實操經驗,屬於袁樹麾下最有擔當暴力機關頭子的資格。
另外,袁樹還和廉達一起從保衛部成員裡選出了武力值較高的、擁有一定技戰術基礎的十五人一起充當小隊長一樣的存在,把保衛部成員變成十數個小隊,輪流執行任務、學習、訓練。
他決定采取軍界的常規操作法,精心編練小股精銳以為骨乾,將他們全都培養到基層軍官的層次,並從中發掘部分具有將帥之才的人才。
如此一來,一旦有變,就能迅速擴充隊伍,拉起一支像模像樣的軍隊,簡單操練一番,就能拉上戰場當炮灰了。
古往今來所有財政不足或者受限於某些條約規定的政治實體都會這樣搞,二戰前的德國是這樣,當前的東漢帝國也是如此。
打漢羌戰爭把錢打沒了,沒辦法,隻能裁軍,保留必要數量的常備精銳。
一旦有戰爭,立刻征發三河、三輔之地的良家子進入軍隊,把常備軍變成軍官,五千人很快就能擴軍到三四萬人。
又因經常在這些地方征兵,所以當地參軍者等於是半職業預備役,具備相當的戰鬥力。
這些人家中都有一定的財力,一旦打仗都能自備武器軍械甚至是糧食,朝廷一聲令下聚集起來打仗去,打完仗,直接遣散回家,不需要額外支出養兵的費用。
作為代價,征討對象就是這些東漢雇傭軍的“軍餉”。
打勝仗之後,可以屠城、殺戮、肆意劫掠,將攻破的城池摧毀殆儘也無所謂,人留不留也無所謂,反正都是些叛賊。
依靠這種方式,東漢帝國的武德雖然在不斷的衰落,但是那也是相對於東漢帝國的鼎盛時期來說的。
對於周邊一些小部落、小國家還有國內脆弱的起義者們,衰落中的東漢帝國依然是一個巨無霸。
袁樹就打算采取這種方式,用自己能夠提供的有限資源培養三百五十名軍事人才的種子,給予他們恩惠,把他們變成心向自己的私兵。
一旦有問題,一心會也能拉出一支像模像樣的軍隊來保護袁樹的安全。
不過簡單的一些訓練倒是可以解決,但是一些關係到軍隊真正威懾力的部分,想要訓練,還真是不方便。
比如這個時代的技術兵種——弓弩手和騎兵,沒有專門的教練和訓練條件,空口白牙想訓練弓弩手和騎兵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這方麵的知識壁壘不比今文學派構築的知識壁壘弱多少。
袁氏家族在政治上倒是三世三公十分牛逼,但是在軍事層麵,袁氏本家還真沒有什麼建樹,家族幾代人都不是從軍出身,族人中也缺少從軍的,最多當個遊俠,沒人想過真的當兵玩命。
所以要說軍事上的一些關係,估計也隻能算到門生故吏的群體當中了,三代祖宗當三公,總會辟召一些有軍事才能的人,最後在軍隊裡嶄露頭角的應該也不少。
比如未來的董卓就是三叔袁隗的故吏,照理來說也算是袁氏家族在軍事層麵的人脈關係,也被袁隗充分利用,發揮了該有的作用,一度為袁氏執掌朝政立下大功。
隻是袁隗太飄了,飄到最後,反讓董卓敲響了袁氏家族的喪鐘。
袁樹由此深刻的意識到了槍杆子這麼重要的東西不能掌握於外人之手,更不能過於相信所謂的門生故吏之間的關係。
人總是會變的,對吧,董太師?
袁樹認為,自己論筆杆子已經小有建樹,那麼接下來,就是要為槍杆子做一些工作。
不過這種事情歸根結底不是可以大肆宣揚的,甚至連自己本家人都未必會支持,現在跟他們說以後要有大亂,所以提前儲備軍事力量,根本不會有人相信。
所以袁樹隻能靠自己手上有的東西來培植自己的軍事力量。
那自己這邊有哪些可以利用起來的軍事人脈關係呢?
他來回踱步,思來想去,想不出一個合適的人。
可忽然間,腦海中忽然浮現出了扶風都尉董宣的樣貌與他那雙滿含“深情”的眼睛。
那……
是滿懷渴望的情緒啊。
他在渴望什麼?
渴望力量嗎?
渴望誰的力量?
難道是我的?
亦或是……
我背後的袁氏?
袁樹思忖一番,心中有了計較,於是安排親隨許崇出馬,低調邀請董宣在城外草廬相見。
草廬是他為了給馬融守孝而搭建的居所,少有人來,十分僻靜、隱秘,是談事情的好地方。
董宣的心情自然是激動的,他沒想到袁樹居然會主動邀請他私下裡見麵,這豈不是說明——他也進入了袁氏家族的視線之中?
是誰站在袁樹背後邀請他呢?
難道是他的那位京兆尹老爹?
一想到這裡,董宣就非常激動。
但是他萬萬沒想到,袁樹一上來就開門見山了。
想要見他的,不是袁逢,也不是袁隗,袁氏家族甚至不知道這個事情,袁樹純粹是為了自己和一心會,他是以一心會會長的身份與自己相見的,並沒有官麵上的關係。
董宣愣住了。
是你自己找我?
你和你的一心會找我?
找我乾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