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沒有哪個士人會覺得自己要輸,士人們感到勝券在握,於是建議竇武開始行動。
竇武當然也很討厭宦官,所以主動出擊,向女兒建議剪除宦官。
一開始,他沒有把話說滿,隻是建議竇妙殺死“罪大惡極”的宦官管霸、蘇康,這一建議被竇妙接受了。
而竇妙接受這一建議也並非是因為對父親言聽計從,而是因為管霸和蘇康曾經忤逆過她,得罪了她,她想殺死這兩人,純粹是為了泄憤。
但是竇武低估了女兒的權力欲望。
眼見竇妙殺死了管霸和蘇康,竇武覺得贏了一次,接下來肯定可以繼續贏,便又建議處死其他的宦官,打算來個一鍋端。
這時候,竇妙不樂意了。
她可不是什麼乖乖女,就算竇武是她爹,但她的身份是攝政太後,在朝堂上,臣子們都要喊她一聲“陛下”,等同於皇帝。
嚴格來說,竇武還是她的臣子。
天地君親師,君在前,親在後,竇武顯然就是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忽視了竇妙的身份改變帶來的父女之間的關係改變。
在竇妙看來,女尚書和宦官是她的左膀右臂,竇武要她誅殺宦官和女尚書,就等於自斷雙臂,失去權勢耳目,自此就無法在權勢上和竇武、士人抗衡。
皇權不振,她還如何自主?
於是她拒絕了竇武的建議。
竇武被女兒頂撞,自然不爽,私下裡和陳蕃李膺等人商議,又招越巂太守荀翌為從事中郎、征召潁川陳寔為掾屬,廣納天下士人力量聚集於雒陽,共同商議定策,準備和宦官勢力決戰雒陽之巔。
那正是眾正盈朝、群賢畢至!
好一派燦爛風光!
感覺人生已經到達了巔峰!
然後,他們就翻車了。
黨人集團翻車的過程一點也不精彩。
就感覺像是一群虎頭虎腦的少年人剛剛拿到刀劍去對抗一群瘦骨嶙峋的士兵一樣,少年們雖然強壯,卻犯了無數錯誤,而瘦骨嶙峋的士兵們儘管瘦弱,卻做對了每一個選擇。
竇武等人想要清君側,而宦官們則打著“竇武向太後進言要廢黜皇帝”的名號,攛掇著安全感嚴重不足的少年漢靈帝劉宏,使劉宏親自持劍與宦官們一起行動。
有劉宏這個人形皇權裝置衝鋒在前,宮廷裡的牆頭草們都不敢怎麼樣,於是宦官們絕地反殺,乾掉了竇武,乾掉了陳蕃、李膺、杜密、荀翌等一係列與竇武共謀的士人。
主謀者接連被宦官逮捕、誅殺,他們的家人、族人被流放到帝國最南端的日南郡,不準回歸。
他們的門生、故吏不管有沒有參與到這件事情當中,紛紛被牽連、禁錮,連同親屬在內都不準做官,遇害者、被牽連者多達萬人。
全程被蒙在鼓裡、一臉懵逼就沒了爹的太後竇妙更慘。
因為誅殺管霸、蘇康的事情讓宦官們感到畏懼,擔心自己也會被殺,遂不再信任竇妙。
他們勾結竇妙信任的女尚書之首趙嬈,在兵變發生之際以劉宏的名義聯手奪走了竇妙手裡的天子印綬。
隨後,竇妙就被宦官們給軟禁在了深宮之中,就此失去了權勢。
時年十二歲的漢靈帝劉宏則莫名其妙的“奪回”了權力,開始“親政”,成為漢代最年輕的“親政”皇帝。
如果說劉宏是受到過良好教育或者天賦異稟的那種人,年紀小小就具備一定的帝王能力,那當然沒什麼問題。
可關鍵是被選作皇帝之前,劉宏這一支的爵位隻是亭侯,他壓根兒也沒有接受過什麼正兒八經的帝王教育。
所以他能掌握實權嗎?
顯然不能。
那實權歸誰?
宦官。
這場激烈的兵變之後,東漢帝國的最高權力名義上回歸漢靈帝劉宏,但實際上就落在了宦官集團手裡。
第二次黨錮之禍,其實可以算作一次政變,其後二十年的黨錮,都是這次政變之後的清算環節。
宦官集團利用權力殘忍的報複黨人,追殺黨人,流放黨人親眷,甚至還把屠刀揮向了其他與黨人有關聯的士人身上,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舉鉤黨行動。
短短兩年的時間裡,宦官們發起了三次舉鉤黨,而這一次,是第四次。
前三次舉鉤黨都沒有波及到袁樹,沒有波及到右扶風。
但其餘州郡、各大士族豪門或多或少的受到波及。
除了頂級豪門之外,一些規模稍小的士人家族甚至遭到滅族。
而勢力龐大、根深蒂固的士族高門也未必就討到了好處。
雖然整個家族不至於被滅掉,但是深度參與或者牽連到竇武兵變事件之中的家族成員不是被殺就是被禁錮在家鄉不準行動、不準做官。
潁川荀氏、陳氏、鐘氏、韓氏等有名氣的家族都被牽扯到這件事情當中,家族中不是有人被殺就是有人被禁錮,失去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