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戶部尚書楊思義,集合了來自全國的農業專家,想到的這個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辦法,就是肥料。
其實在這片名為神州的土地上,勤勞勇敢的華夏人,創造出燦爛輝煌的大河文明,農耕文明,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開始注意到肥料的使用,對於土地增產有重要的意義。
從戰國時代,已經開始使用人糞尿、畜糞、雜草、草木灰作為肥料。
到秦漢時期,廄肥、蠶矢、繰蛹汁、骨汁、豆萁、河泥也開始被列入肥料的行列。
而現在,已經是1370年,大明洪武年間。
楊思義率領的專家團隊,打算在秦楓灌溉新法的基礎上,再次取得突破的方法,就是采用肥料來促進土地增產。
但是,要用什麼樣的肥料合適?
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增補,民間收集上來的,能夠用於肥田的東西,已經多達百餘種!
糞肥、餅肥、渣肥、骨肥、土肥、泥肥、灰肥……
其中,最早被應用於農業實踐的肥料,自然就是糞肥。
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這是最底層的勞苦農民,都懂得的樸素道理。
但問題在於……糞肥並非那麼容易獲取。
以秦楓所在的淳化縣為例。
一戶人家,經常會擁有二十畝地,甚至更多一點。
二十畝地,那是極其廣袤的一片土地,光靠一家人的便溺之物……那得多能拉啊!
哪怕是如今已經先富起來的淳化縣,很多人家在能夠吃飽肚子之餘,開始養雞養豬,豐富餐桌食譜的同時,也多了一項糞肥的來源,卻依然不可能供給二十畝地的需求。
更何況,那些珍貴的畜糞,同樣要送到沼氣池裡,用作生產沼氣的原料呢。
但是,戶部尚書楊思義的努力,也同樣沒有白費。
集合近乎整個大明天下的智慧,雖然沒能搞出比秦楓灌溉新法更高明的種地辦法,卻發現了一個新型肥料,能夠用於土地糧食增收增產。
紅萍。
楊思義手中拿著一份文書,上麵用粗陋的文字寫道:各邑農人,多蓄萍以壅田,養時萍浮水上,禾間輒為所壓,不能上茁,夏至時萍爛,田水為之變色,養苗最為有益。久之,與土化合,便成肥料,苗吸其液,勃然長發,每畝初畜時僅一二擔,及至腐時,已多至二十餘擔……
農家人,哪怕找幾個能寫字的,自然也寫不好。
但楊思義完全不計較這文字的好壞,這裡麵蘊含的內容,才是他真正在意的東西。
紅萍!
真有這麼好的肥田效果?
若能在全國鋪開,善莫大焉!
但是楊思義身居高位,老成持重,自然不能僅憑這一紙文書,就立刻大張旗鼓向全國推行。
他很快就想到了率先搞出灌溉新法的淳化縣。
既然那個叫秦楓的淳化縣令能在一縣之地做出成績,我也大可以效仿一下啊!
同樣選應天府下轄的一個縣,把這個在稻田裡種植紅萍壅田的法子推廣下去,最多一年的時間,就能看到效果。
若是真能跟這文書上說得一樣,那麼至少明年,這個試驗縣裡的莊稼產量,就要勝過淳化縣。
到那時候,再推廣至全國,那麼我大明糧食的增產,就有多了一重紮實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