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傑身為江東豪傑的後代,心中雖有遠大抱負,卻也不愛做蠅營狗苟之事。
在他心中,楊川雖為敵國臣子,可心中能為天下蒼生著想,其道德已遠在他人之上。
“可...陛下,此人誌向不淺,若將來果真讓他成了氣候,必會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屆時,哪還有楚地之說,陛下亦不再是楚王矣!”
“試問天下君王,誰不想一統九州,讓天下蒼生不再飽受戰亂之苦?若楊川能成事,則我地雖不再被稱為楚地,卻仍是華夏子民,這君王當與不當,又作何為?”
此言一出,內務大臣瞬間啞口。
伴在君王身側這麼多年來,他還從未感受過如此大的心境。
一君得天下,可天下卻不完全屬於他。
正如道門所言,萬物為我所用,卻不為我所有。
說到底,這天下還是蒼生之天下,不管誰去做這個君王,隻要能為百姓謀福利,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君王!
“對了,咱們今番設立了貿易一條街,從中獲取極大福利,也不能忘了相鄰的韓國。”
“我若要發兵攻打康國,仍需韓國與我並肩作戰。即便其不出兵,也不能讓他在背後捅了咱的刀子。”
望著如今都城滿街繁華的景象,項傑也想到了當初楊川留下治國十策時的心情。
雖然楚國現在願意與齊國結盟,說到底,其中也有各自的利益做支撐。
想他如此足智多謀之人,又豈能不知,若將來盟約破滅,齊楚兩國亦會化友為敵乎?
然而,此人獻出的奇策帶給了楚民惠利。
如今就連楚地百姓都在歌頌楊川的功德,他當真是布局深遠,一針見血!
既如此,楚王亦要效仿楊川,將此等惠利百姓的政策傳到韓國去。
造福天下百姓的同時,也能給自己帶來無上榮耀。
當日,內務大臣便代楚王擬詔書,將此政策遠送至韓國,引導韓國君王進行變法。
幾日後,韓王文謙接到楚國書信,細細讀完之後,心中頗為驚訝。
當即招來大臣,將楊川留給楚國的變法之策說了出來。
“諸位,如今楚地變法成功,士紳階層皆受其政策恩惠,楚國經濟也因此步步高升,到達前所未有的境界,如今楚王將此政策完完整整地交付我之手中,可見其心量寬宏,我等當感激楚國的仁義啊!”
饒是君王對項傑評價頗高,可台下臣子們卻不以為然。
相國:“陛下!此乃楚王拉攏人心之計也!而今我們互為盟友,陛下可見此策能惠利百姓,若將來韓楚兩國淪為敵對,楚王如今獻給陛下的政策,非但沒有惠利我大韓,實則令百姓更向往楚地,而不思報效國家矣!”
此言一出,韓王頓時瞪大了雙眼,陷入沉思之中。
自己相國向來一心為朝廷大計,如今自己的確想按照楚國的方式進行變法,但此法可變,卻不能道出其來源。
若韓國百姓皆知此計策乃楚王所獻,楊川所寫,其最終歸屬到底屬於這二者之誰,怕是很難定奪了!
“相國所言既是,可此計帶給國家的惠利,我等肉眼可見,若果真不去效仿變法,今後恐怕會落下他國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