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霧埋陰壑,丹霞助曉光。
浮雲山,求真觀,藏經閣。
外麵天寒地凍,秋霜滿地。
裡麵溫暖如春,茶香嫋嫋。
天香醒神,書香沁心。
白發老道伏案觀經,目光專注,物我兩忘,一坐就是兩個時辰。
等將手中道經吃透,他起身活動一下手腳筋骨,邁步行至窗前,登高望遠,緩解疲勞,放鬆身心。
遠看山色,近聽水聲。
瞧著西側劍崖,他輕捋胡須。
距離劍崖開辟已過兩個多月,時值深秋,秋風瑟瑟,萬物蕭索,浮雲山草木凋零,隻剩下鬆柏與竹林依舊蒼翠,彰顯強勁毅力與蓬勃生機。
與它們同樣富有生命力的是求真觀弟子,天寒地凍中,他們熱情不減,經常停留在劍崖下。
或盤坐於地,專心觀摩劍痕;或當場練劍,希望與劍痕共鳴。
或單獨練習,或對戰演練。
習劍氛圍濃厚,弟子狀態昂揚。
也有弟子在劍崖下揮刀或練習其他兵刃,年輕人思維發散,很有想法,用他們的話講,萬變不離其宗,兵刃總會有相通之處,他們在劍崖下習武,或許能觸類旁通,有所領悟。
更有弟子在劍崖下捧經閱卷,他們覺得劍崖有益修行,嘈雜人聲有利煉心,你追我趕的氛圍能刺激他們鬥誌。
這些都是他觀經間隙,聽入閣弟子交談時所聽,對此他也有些意外。
沒想到劍崖還有這種作用。
不僅是習劍寶地,還變相成了求真觀又一處修道勝地。
不過,玄明等三代道人都沒阻止,樂見其成。
百舸爭流千帆競,乘風破浪正當時,弟子們正年輕,正是奮發進取之時。
隻要他們上進,何處不是道場。
何況,劍崖下修道氛圍越濃鬱,對弟子越是有益,更利於求真觀傳承。
玄虛更是趁機命人在劍崖下修建了悟道亭、論劍台、鬥法場等地,大有將劍崖修建成求真觀修行聖地的想法。
在把握機會、處理庶務上,玄虛無愧掌教之名,確實很會,能力出眾。
———
山風輕拂,白發飛揚。
玄明臨窗而立,眺望一會兒劍崖,他耳朵微動,目光落到藏道峰一道身影上。
陡峭山路上,年輕道人背負磨盤粗的丈許老木,正徒步登山,汗水打濕地麵,額角青筋突起,道袍緊貼在身上。
儘管筋疲力儘,他卻不曾停下休息,更不曾放棄,咬牙堅持。
緩步登山,步履堅定。
直到登上藏經閣前的大理石廣場,將背上重物放下,跟其他巨木堆放在一起,他才不顧形象地頹坐在地,氣喘籲籲。
等恢複部分氣力,年輕道人咬牙起身,開始將巨木再背下山。
這位負重前行的年輕道人,正是長安子。
瞧著這小子,玄明滿意一笑,在自己近乎嚴苛的調教下,長安子每日不動用絲毫法力,擔水砍柴,負重鍛體,揮舞重劍。
起初遍體鱗傷,累到不想說話,手臂酸痛,渾身腫脹,每晚都躲在被窩哭泣,卻在次日,準時出現在藏道峰下,挑水搬物習劍。
上山下山,一遍一遍,周而複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