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武衛這個想法無疑是極好的,臼炮發射需要先點燃開花彈上的引信,然後再點燃火門處的發射藥,兩次點火的時間配合是個老大難問題,在戰場緊張的環境下尤其容易忙中出錯。
用發射藥的燃氣點燃引信可以較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但這還需要做出一些技術改進,營造司研究院的臼炮研製還為時尚短,目前這僅僅隻是一個想法而已。
除了木製螺旋引信之外,明代臼炮還有比歐洲先進的地方就是火藥。
發射藥及其引藥、開花彈爆炸藥及其引藥雖然都是黑火藥,但用的卻是四種配方,製作工藝也有所不同,以達到不同的爆燃效果。
陸軍部的臼炮采用歐洲形製,但引信和火藥卻用的是大明技術,正所謂中西合璧、取長補短,這也是會友公司獨有的優勢。
暮色降臨後,十門輕型臼炮均已在炮壘後部署到位。這十座炮壘均位於第三道平行壕前方,實際就是鄭軍之前挖的那條壕溝,距離廈門東城牆隻有七十步遠。
這天夜裡仍是月色清朗,林海在軍營前的望樓上拉開長筒望遠鏡,清晰地看到炮兵正在用矩度計算到城牆的距離,以便確定發射藥的用量。
為了簡化發射裝置,此型十斤臼炮采用的是固定角度發射,炮身以45度仰角被固定在底座上,射程的遠近靠發射藥的用量來調節。
這種模式對於加農炮、長炮之類的直射火力是完全不可取的,隻有迫擊炮及其前身臼炮之類的高彈道曲射火力才能應用,彈道曲線介於這兩者之間的榴彈炮一般也不會采用。
炮兵哨雖然有簡易的射表可以指導裝藥,但射表裡的射程隻適用於平地。廈門城有兩丈多高,射表隻能作為一種參考,實際還是得多打幾發來試射。
第一發彈藥裝填好後,兩名炮手配合著點燃了開花彈的引信和臼炮的藥線,林海清晰地看到火門處火光一閃,接著炮口噴出火舌。
轟地一聲,開花彈從炮口飛出,燃燒的引信向外噴射出火花,在夜空中劃出一道明亮的優美拋物線。
由於炮彈的飛行速度很慢,林海甚至用肉眼隱約看到了炮彈殼體,這枚炮彈最終沒能飛越城牆,撞在甕城上落入了護城河中。
“第二隊,加一斤發射藥,再試一發。”炮兵哨長江雨在第三道平行壕中下達了命令。
“是,哨長!”親兵得令後,一路小跑著去往第二隊傳令。
結果第二炮又打高了,直接飛到了廈門城中。當然這一炮也不算白打,臼炮本來就不光是用來壓製城頭的,襲擾城內也很有用。
如是接連打了十餘發,終於有一發開花彈在城頭爆炸,當場炸死了好幾個正在修補城垛的海盜。
接下來的命中率就高了不少,大約有三成的開花彈能順利命中城頭,海盜們彆說冒頭還擊了,直接都不敢上城。
若是林海沒有那20門十五斤炮的話,此時就可以借著臼炮的掩護開始攻城了,但誰讓他手裡的牌還沒打完呢?這年代的明朝隻怕還沒人打過像會友公司這麼富裕的攻城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