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落,舉起酒盞一飲而儘。
李翊順勢又幫劉備把酒滿上,笑道:
“使君勿憂,我料子龍、國讓此去必然複回。”
“必然複回?”
聽到這句話,劉備登時酒醒了大半。
“先生何以如此篤定?”
“子龍將軍與國讓將軍皆是有遠誌之人,今使君欲在徐州成桓公五霸之業,授二人以高職,此二人豈有拒之之理?”
“可適才二人不仍然辭去了麼?”
“……嗬嗬,天性之親乃人之常情,待子龍奔完喪,國讓接回母親後,彼二人不就回來了麼?”
劉備皺眉,沉聲道:
“彼二人果真會回來麼?”
他想說,先生你應該也能看出來,這隻是二人的借口罷了,你不能真當真了吧。
“若是早個幾年,在下確實不能篤定,但現在我可以篤定。”
李翊語氣十分堅定地說道:
“大丈夫不可拘於一時之地。”
“使君原是青州刺史田楷手下的平原相,如今不也來徐州建功立業了麼?”
田楷是公孫瓚的手下,這話的言外之意就是老劉你不也舍棄了公孫瓚,跑到徐州來了麼?
“先生的意思莫非是指,公孫將軍他……”
“正是。”
李翊微微一笑。
公孫瓚才是決定趙雲與田豫去留的最終因素。
現在的時間線已經是194年了,公孫瓚也來到了人生中最癲狂的時候。
自他殺了劉虞以來,野心膨脹,記過忘善。
睚眥必報,肆無忌憚的壓榨百姓。
儼然從一個保疆守土的護民官,蛻變成為了害民賊。
要知道趙雲、田豫皆是高尚君子,尤其是趙雲。
他是非常愛護百姓,同情底層人民的。
公孫瓚的所作所為,無疑是令趙雲失望透頂的。
隻是礙於上下級關係,趙雲不好說什麼。
並且趙雲與公孫瓚的關係本身也不算好。
趙雲初次投靠公孫瓚時,公孫瓚就曾問趙雲為什麼選擇自己。
趙雲卻非常誠實的說,“如今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生靈有累卵之急,我們常山人決定追隨能夠實施仁政的地方。”
“所以並不是因為要疏遠袁紹而投靠公孫將軍你。”
所以,趙雲作為常山人,沒有投靠冀州老大袁紹,而是選擇公孫瓚,隻是單純不喜歡袁紹的所作所為。
隻是沒想到公孫瓚也沒好到哪去。
尤其這幾年越來越瘋批,就跟著了魔一般。
公孫瓚尤其喜歡迫害豪族出身的士人子弟,他認為他們從小生活條件優越,即使得到了重用也不會感恩。
這個看法就過於武斷了,一杆子拍死所有人。
軍閥強如董卓、呂布也懂得籠絡士人豪族。
劉備這麼照顧百姓,也知道要儘量拉攏世人士人豪族。
可要說公孫瓚是“打土豪,分田地”,那他也沒有。
他是“打土豪,田地都歸我”。
並且還重用一些庸人,甚至和小商小販結拜。
這些人一麵斂財過億,成為新貴,一麵又巴結討好公孫瓚。
在公孫瓚看來,這或許就是他所謂的“懂得感恩”吧。
所以,
就公孫瓚這小人得誌的嘴臉,怎會不讓下屬心寒?
趙雲離開劉備後,其實也並沒有回到公孫瓚身邊。
正如他對劉備說的那樣,“終不能固守小節,而助紂為虐。”
這說的就是公孫瓚。
趙雲不想背上背主的罵名,卻也不想助紂為慮。
索性乾脆留在常山老家不走了。
直到公孫瓚覆滅以後,趙雲這才能夠名正言順的去投靠劉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