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最新網址:/b周瑜知道李基是當世首屈一指的智者。
可正因為如此,周瑜料定以著李基之智沒有理由會拒絕自己。
一開始,周瑜還當真以為孫策儘得了李基真傳,其智略不在自己之下,所以在孫策麵前不僅事事謹慎,還甘心奉之為兄。
隻是這種誤會或許能夠持續一時,但周瑜與孫策多相處了幾日後,雙方智商上所存在的巨大溝壑,很快就讓周瑜意識到似乎是自己想多了。
當然,儘管周瑜完全探清了孫策的底,但也是深深地被孫策的豪邁英氣所折服,讓周瑜倒也不至於後悔與孫策結義。
隻是孫策身為國士弟子,擅兵擅勇,卻惟獨不擅謀,不可謂不怪異。
這一點,讓周瑜不禁為之猜測了許多,且在多次旁敲側擊對孫策的人際關係與家族背景打聽後,得出了一個唯一合理的結論。
李基當初之所以收孫策為徒,為的僅僅是安撫吳郡世家,為的僅僅是替劉備拉攏孫堅,所為的一切都是基於政治上的利益。
所以孫策明明拜於李基門下多年,智商也是正常的情況,才會學不到半點智計。
這讓周瑜頓生危機感,意識到孫策身為李基弟子,可孫策在李基眼中恐怕僅僅隻是一顆棋子,在劉備集團之中的地位完全稱不上牢固。
隨著討吳盟軍的敗亡以及孫堅的身亡,周瑜更是感覺到孫策在李基眼中價值,恐怕已經所剩不多了。
因此,不管是為了這個義兄的未來著想,還是為了能有機會一展才華,周瑜便向孫策獻上了征討荊南四郡為孫堅報仇的戰略。
且在周瑜看來,這無疑是眼下最好的時機。
趁著李基尚未完全壓服控製揚州世家,趁著孫堅身亡未久還需要顧及些許顏麵與情誼,趁著李基當下也需要一個削弱荊州的方略之際……
綜合種種因素,李基沒有理由會拒絕孫策的借兵請求才對。
以利弊而論,此計對揚州、對劉備、對李基都是百利而無一害。
而對於孫策來說,隻要能借兵前往荊南四郡,那便是龍歸大海,大有可為。
至於李基會不會覺得孫策此去將會形成尾大不掉之勢,繼而心生忌憚不願借兵,周瑜認為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李基眼中,孫策擅兵勇且不通智謀,且對於孫策重情重義的性格相當了解,定然不會過分警惕。
且周瑜自身的名聲不顯,即便周瑜自恃有運籌帷幄之才,可卻不為外人所知,甚至未曾展露過丁點,更不可能被李基所警惕。
其他聚攏於孫策麾下的家將,黃蓋、祖茂、韓當之類,或可為前驅先鋒,卻不可能會被李基這等人物真正放在眼裡。
因此,周瑜自信李基大體便是會試探一番,然後假惺惺地說些拉攏之言,最終必然會滿心歡喜地將孫策當成棋子一般落在荊南四郡之中。
起碼,易地而處,以著理智來判斷,周瑜也是不會拒絕孫策的提議。
這數息之間,或許屋內僅僅隻有三人,卻可謂是有著八百個心眼子在不斷閃爍。
李基四百個,周瑜三百九十九個,孫策僅有一個……
或許周瑜所考慮的甚多,但孫策卻是真的來告家長求安慰求認可的。
而經過了一番有心算無心的試探下,李基則是將孫策與周瑜的想法都已經洞悉得**不離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