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這一場決定荊州歸屬的大戰,也自此徹底落下了帷幕。
近十二萬豫州軍傷亡近三萬,被揚州軍銜尾追殺近十裡之地,俘虜兩萬餘,繳獲無數。
隻可惜身處平原地區,李基手中可用騎兵也不多,根本就攔不住數以萬計往著四麵八方潰敗的逃兵。
這也是李基在此戰中最引以為憾之事。
這數以萬計的潰兵就此散開,不知要在荊北之地滋生多少土匪山賊,又要給百姓造成多少的威脅。
後續或許需要一兩年,甚至是更多的時間才能一點點將這些藏於各處的潰兵揪出來,完全恢複荊州的治安。
且,魏延傳信回來在新野城蹲了兩天,除了俘虜了一小部份袁術麾下自投羅網的文臣武將外,並未發現袁術。
僅在距離新野三十裡的官道外,發現了疑似袁術所乘戰車。
對此,李基在軍議中隨口感慨了一句“荊襄車神”,引得不少共鳴。
就連胯下有著踏雪烏騅的張飛,非但沒能追上袁術,反倒還吃了不少袁術駕車之時所引發的煙塵。
這更是讓“荊襄車神”這個名號的含金量大幅度提升,以至於漸漸流傳了開來。
不過,這一戰揚州軍的損失同樣也是相當的慘重。
當場陣亡的揚州軍八千六百九十三,斷肢程度的重傷員也有七千一百三十五,這些重傷員便是痊愈了也不再具備繼續上陣的條件。
這還是李基已經在吳郡建立了相對完善的醫療體係,且還有大量軍醫隨軍,在戰後緊急對傷員進行了救治的結果。
儘管此戰在無數人眼中所毋庸置疑的大勝,打出了這個戰損比更是堪稱奇跡一般,但李基的眼眸深處還是忍不住升起幾分悲切。
一將功成萬骨枯,不外如是。
李基或許已經不會再抱有無意義的婦人之仁,但依然感受到了某種沉甸甸的重量壓在肩膀上。
由於天氣炎熱,縱使李基有心多耗些人力物力,讓戰死的將士們儘可能落葉歸根,可氣候條件明顯不允許。
因此,李基也隻能就地選取了一塊風水極佳之處,作為戰死的將士們容身之所。
且當李基下令讓豫州軍俘虜去挖坑之時,嚇得一眾俘虜的哭聲幾乎不曾停歇,生怕所挖的大坑將由他們入住。
而當大坑挖好後,李基率領著全軍上下共同送了戰死將士們的最後一程,舉行了相當莊重正式的祭祀儀式,言及戰死的將士都是為複興大漢而死。
最後,李基還留下了一塊石碑,記錄了荊州之戰的始末。
這既是為了煊赫武功,也是在為參與此戰的將士們締造榮譽。
過往,戰爭功成與否,往往隻有主將可留名史書。
莫說是麾下士卒,便是副將之流,也未必能夠留下名字,更彆說分潤到多少榮譽了。
而李基在此地留下這塊石碑,無疑是將榮譽歸於每個將士身上。
後續,李基更是準備將戰死者的姓名籍貫都刻錄下來,在此處另立石碑進行補充。
一時間,前所未有的強烈榮耀感在目睹了這一幕的揚州將士們心中萌發,且也將會如種子一般最終在每個揚州將士身上最終生根發芽。
“榮譽歸於吾,亦是歸於爾等,與大漢同在,永載於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