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箬竹葉,生長於氣候偏熱的南方,而且當地人喜歡用它來包一種龍國的傳統食物。”
看到這一幕,不少學生眼巴巴的問了一句。
“那是什麼啊,媽!”
“箬竹葉啊,包粽子用的!”
包粽子?
得到答案的不少年輕人,已經在貼吧上做科普了。
“不對啊!咱們包粽子不是用的箬竹葉!用的玉米葉啊!這節目咋瞎說!”
“扯淡,我們用的都是蘆葦葉!”
“竹葉加一!”
一開播,收視率就到了20.3%!
經過了幾期的沉澱,節目變得多元化,受眾更多。
再加上這兩期有央台的資源,製作也更為精良。
網絡上開始討論了起來。
有的人爭辯半天,看支持對方的人多,回身問了問家裡的老人。
不少人跟著參與了爭辯。
這個年代科普短視頻沒有。
百度百科也還沒有——這是2006年的事情。
隻能靠著網絡搜索一些答案。
博客中,甚至不少開通了博客的名人,都發文了。
“我從小到大,吃的都是竹葉粽子,難道你們不是?”
“嘿,總導演是誰啊?蘇毅導演!那可是京城人!京城人吃粽子,誰家不用葦葉?那叫一個地道!”
“樓上的,總導演蘇毅是首都人,然後播放箬竹葉的生長環境?”
一開播,爭議就很多。
蘇毅看著貼吧、論壇以及博客。
心中一樂。
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旁邊的老王都麵露不解。
但是卻沒有問。
節目是錄播,自然不會受到影響。
“當地人用箬竹葉子包粽子,已經有了三千多年的曆史!”
節目中給出了這樣一句話。
聽到這個說法後,不少人坐不住了。
“三千年?之前不是說那是棒子國的節日麼?”
“是啊,三千年前,是不是還沒有棒子呢?”
“估計就算是有也是剛成立。嘖嘖,還真是厲害啊,剛有自己的文化,就過端午節了!”
不少人在網上吐槽,但也有堅定的守護者。
第(1/3)頁
第(2/3)頁
“你們不要瞎說,我們大棒子國,曆史悠久,端午節也是為了祭祀的節日。”
話題已經逐漸跟端午節有關了。
但是目前也隻是小範圍的。
因為大部分民眾看的還是美食。
“用箬竹葉包出來的粽子,有種淡淡的竹葉香味,但是我國地大物博,也不光是竹葉包粽子。”
“還有東北的玉米葉、首都的葦葉.....”
這下算是徹底了結之前的話題。
“在端午節到來之前,老張已經開始了忙碌的一天。”
台詞變得不多,套路也差不多。
但就愛看這份文化底蘊!
節目本身就是美食節目,肯定記錄的非常詳細。
“鹹粽、肉粽、燒肉粽、辣粽、黃米粽、蜂蜜涼粽、灰水粽、竹筒粽、長粽....”
節目細細的講述,各個地方的粽子是如何包出來的,用的是央台進口的高清攝像機。
在這幾天時間內,也是在全國範圍內開始拍攝。
都是總局直接下的文件,央台負責聯絡。
央台的人脈和資源,那是非常恐怖的。
宣傳是喉舌,那麼央台起碼占據了三分之二的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