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法蘭西的兩大敵人,英國與俄國的財政收入分彆為3500萬英鎊、1200英鎊。依照英鎊與法郎之間1:25的彙率來計算,英國與俄國的財政收入分彆為8.75億法郎、3億法郎。
如果不考慮英國攪屎棍的介入,擁有強大財政實力的安德魯法國,完全可以領帶其麾下的一乾仆從國,與龐大的俄羅斯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活生生的拖垮聖彼得堡。
至於英國,其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全球的航運貿易。
毫無疑問,歐洲各國占據了英國大部分的對外貿易。從理論上來說,大陸封鎖政策的施行,可以嚴重打擊英國貿易,削弱其政府的財政收入。
然而基於拿破侖的封鎖政策,以及現階段的實情,安德魯還不想“以本傷人”,威逼利誘一乾小弟,大搞對英國貿易封鎖。
而且作為優秀穿越者的一位,他更願意攀登科技樹,使用最先進、最具競爭力的科技搭建起來的鋼鐵聯合體和規模化工廠,去生產物美價廉的工業產品,去衝擊英國人那種“落後產能”,尤其是他們引以為自豪的紡紗、棉布與印染製品,等等。
因此,發展經濟與塑造科技,才是安德魯-弗蘭克在這個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上,安身立命的真正大殺器……
回到法軍的優勢,武器裝備先進與後勤保障有力,這兩點毋容置疑,幾乎可以說是支撐法軍屢戰屢勝,大獲全勝的重要基石。
無論與俄羅斯的短期衝突,還是長期戰爭,安德魯更加關注法軍及盟友在冬季作戰時的後勤保障。尤其是在沒有火車的狀況下,且大部分河流處於封凍期間,如何將大宗軍需物質運到前線。
另外,發生在東歐平原春秋兩季,尤其是每年3月到5月的泥漿期,也是法軍各級指揮官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那是大規模的降雨和地勢平緩,導致排水困難,土地含水量極高,使得車輛與火炮都無法正常行駛,甚至連人走路都極為困難。
這種情況下,作戰部隊會出現嚴重的後勤供應困難,能活下來都屬不易,談任何進攻都是極其危險的。
“謀定而後動,知止而有得”,這一貫都是安德魯的座右銘。
無論是初次出征尼德蘭,還隨後的南征伊比利斯半島,或是討伐旺代與布列塔尼的保王黨叛逆,以及德意誌、意大利和普魯士戰場。在每次大戰之前,安德魯都會命令總參謀部將未來戰場的氣候特征、地勢地形、山川河流、道路橋梁等等,儘可能的了解清楚。
基於此,軍情局在今年年初就召回了曾經在波蘭、立陶宛等地,開展過“森林兄弟”抵抗運動的,百餘名法國與波蘭老兵。
目的是讓這些人帶領一批有經驗的參謀軍官與軍事工程師,秘密潛入到波蘭東部和立陶宛,在謹慎探查地勢地形的同時,也需要親身體驗一下俄羅斯的寒冬,以及泥漿期的道路。
數周前,參謀軍官與工程師發回總參謀部的一份建議中,就是在柯尼斯堡與波蘭東部修築大量兵站與堡壘,從而在漫長冬季與泥漿期間,為前線部隊存儲足夠多的軍需糧秣與武器彈藥……
安德魯擁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那就是自知之明。
他非常知道自己的戰術指揮能力欠缺,就一個勁的朝古今中外,集大成戰略思想上,不斷的“碰瓷”,從大規模使用散兵,到提出大縱深戰略的思路。
獲得勝利之外的另一個目的,那就是讓安德魯本人更加符合一個前瞻性的、開創性的,卓越軍事統帥的特殊氣質。
不僅如此,作為“蘭切斯特線性律和蘭切斯特平方律”的簇擁者,安德魯永遠相信,想要確保戰鬥的勝利,除了前期的偵察準備和後勤保障外,最為關鍵是,每一次的重要戰役中,法軍必須要擁有相對於敵方的2倍以上兵力,以及5倍以上的火力。
而要達成對敵的兵力優勢,在40萬野戰部隊無法增加的前提下,就必須大量補充仆從國的軍隊。
當然,在遠離本土的東歐平原,除了那些複國熱情極度高漲的波蘭人外,其他仆從軍的戰鬥力會大打折扣。
因此,安德魯、統帥部與總參謀部,必須借助及時高效的通信係統,頻繁而準確的調動法軍各部隊,從而在對俄戰場上,儘可能形成壓倒性的兵力數量與火力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