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彆看都說嘉靖皇帝因為修道荒廢了朝政,但實際上大明朝不管在哪個皇帝手裡,經濟都是在蓬勃發展的,國力也是在增長中,根本不存在明顯的增減。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這一時期的商品生產遠遠達不到供應充足的程度。
實際上,社會商品供應過剩,那是工業革命以後的事兒,由家庭、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以後,社會商品大量被製造出來,才出現了供大於求的現象。
在這個時代,人們可以因為收入而抑製自己的消費,但這並不代表人們沒有需求。
不管是魏廣德熟悉的九江府,還是京城,如果進行東西方比較的話,很明顯大明朝的百姓生活更加富足,說句“衣飾華美,風度翩翩,彬彬有禮、談吐優雅”也不為過,幾乎全麵碾壓西方。
要知道這個時期的西方大部份人才剛剛渡過茹毛飲血的生活,穿的也多是羊毛、亞麻製作的衣衫,甚至就是一塊布隨意的裹在身上。
而在大明朝,即便是普通百姓穿不起綾羅綢緞,就他們身上所穿的衣裳也比西方普通人用的羊毛、亞麻要好,因為這些布料大多都是用的棉花。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棉花是一種經濟價值很高的作物,效益比糧食要高得多,這一時期棉花的種植技術也比較的成熟。
所以朱元璋就在一些適宜種植棉花的地方,大力提倡種植棉花。
等棉花種植麵積,產量上來以後,價格便宜了一點,越來越短普通的老百姓也能穿得起。
而這個時期的西方,最好的麵料是來自大明的絲綢,是最高檔的奢侈品,其次是皮草,再往下就是棉花了。
這一時期西方人使用棉花很少,大部分人都沒見過,因為種植麵積小,所以價值還是很高的,最後他們隻能使用最常見的羊毛和亞麻來製作服裝,這也是西方的羊毛紡織業能夠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所以彆看後世羊毛織物價格昂貴,其實在這時期的西方,最窮苦的平民能穿得起的布料就隻能是這個。
許多西方人到達大明後都在為大明的富足感到驚歎,服裝其實就是一個主要原因。
他們看到的大明百姓,哪怕是最底層的百姓,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西方少數人才能使用的棉花為原料製作的,而大明的商人和士紳這些比較富裕的人,則大多都是穿著絲綢這樣的頂級奢侈品,心中自然就產生了大明富庶的印象。
而大明百姓的實際生活水平又如何,其實和西方相比肯定是要好很多的。
第(1/3)頁
第(2/3)頁
宋朝開始,中國人從一日兩餐開始向一日三餐過渡,在大明朝的時候才真正形成這樣的習慣,因為隨著天下承平,農產品的供應也是大增。
而且在很長時間裡,明朝政府奉行的小政府,低收入,低物價政策。
明朝初年,庶民百姓被分為民籍、匠籍和軍籍這三類。
明朝的民籍主要就是農戶,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人,這些百姓最主要的義務就是承擔田賦和徭役。
裡甲製度可以理解為類似於現在的“村委會”之類的最基層的行政組織,當時鄰裡之間也是彼此監督與照顧,有不軌的事情就要舉報,也嚴禁遊手好閒,這樣基本上就控製了基層的農民。
軍籍實際上就是講軍隊職業化,兵農分離,職業軍隊雖然供養的費用比較高,但是戰鬥力也相對較強,可以及時處理內憂外患等戰事。
匠籍的設立實際上是沿用了元朝的製度,內部也很細化,種類特彆多,比如說有廚役、裁縫、馬戶、船戶、織造等等幾十個種類,世襲這些匠籍,可以看成是真正的“鐵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