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387章386服軟?
朝廷又出大事兒了。
雖然大部分官員都無法在為藩王選擇封地一事上發表意見,似乎事不關己,可是嘉靖皇帝命令還是進入了所有京官的視線。
就在當晚,許多酒肆花坊的掌櫃老鴇發現,往日喜歡往自己這裡來消遣的老爺們似乎一下子全部消失了。
官員們當然不是因為手頭拮據或者良心發現,選擇遠離這些場所,而是三三兩兩彙聚在好友家中,談論起藩王封地的事兒。
在外麵說起這些事兒來,免不得人多嘴雜。
而此時,大明朝內閣閣臣嚴嵩和徐階的府上,就來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他們都是來拉近關係和打探消息的。
而像吳山、楊博這樣的六部堂官家裡,來的人也是不少,甚至太常寺卿高拱家裡,來客也是絡繹不絕。
拉近關係,自然是因為這些人都是當朝的頂級權貴,他們即便是隨意的一言一行,可能就會決定官員們未來的仕途。
打探消息,則是想知道他們打算推薦哪些地方成為新的藩王封地。
他們當然不是想推薦自己的家鄉成為新的藩王封地,事實上,朝廷每當冊封藩王都繞不過幾件事兒。
一是在封地建造標準的親王府邸,選址自然是封地城中心最佳位置,至於這些地方原來的房主都會被以極低的價格強行收走他們手裡的房契。
二則是親王的采邑,親王前往封地之前奏請,皇帝會直接賞賜大片土地這樣的慣例。
皇帝賜予親王的土地,少則百頃,多者數千頃。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賜予的土地並不是產權的轉移,也就是土地所有權轉移到藩王頭上,而是把依附於田地之上的賦役轉給王府。
原來此前賜與王府及內外勳戚的莊田已有定例,即每畝由官府征銀三分,交足了王府應得的數量之後,其餘部分歸官府,當地百姓往往以這塊土地上的剩餘收入來支付官府的其他賦役。
但是到了弘治時期,弘治皇帝打破了以前的定例,批準王府在新賜與的土地上自行收稅。
這樣不僅減少了國家的部分收入,同時也大大加重了當地百姓的負擔。
第(1/3)頁
第(2/3)頁
弘治皇帝下令這塊土地完全歸王府“管業”,就意味著該地的全部收入都要歸於王府,王府可以任意規定相當高的收稅額,當地的百姓幾乎沒有剩餘的土地收入來支付其他賦役,最終隻能將土地低價賣出。
實際上,明朝皇室大規模兼並土地就是由此時開始。
擁有這樣的土地,除了賣給王府,也不會有第二個冤大頭願意出手購買,而這些土地的原有地主自然會因此遭受巨大的損失。
大明朝的土地,除了皇莊王田,絕大部分其實都是在各地士紳手裡,被劃出去的王田,雖然以民田居多,但是當湊不夠田地數量的時候,他們的田地也是會被納入到賞賜當中。
隨著皇室不斷的賞賜,民間田地俞少,地方上賦役的攤派也會逐漸成為一個大難題,自然不管怎麼考慮,地方士紳都不希望有藩王被封到自己這裡來。
所以,他們來打探消息,雖然在選擇封地上有多少發言權,可是卻能夠提前獲知信息,然後派出家人給老家送信,手裡的土地該賣就早些賣掉,免得遭遇損失。
實際上,在中原藩王冊封比較密集的省份,已經出現土地不夠分封的情況。
大明朝的文官集團一直想要對宗室的一些定例進行改革,但是無奈一直都遭遇皇室的對抗,皇帝根本不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