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隆慶三年九月十九日,紫禁城奉先殿。
“踏踏踏”
整齊的腳步聲打破了這裡的寂靜,一隊隊禁軍衣甲鮮亮,手持各色旗幟和儀仗,邁著整齊的羽林步進入殿前廣場。
明代宿衛禁軍之一,設羽林左右衛,與金吾前後衛、虎賁左右衛、府軍左右前後衛合稱十衛,稱親軍,輪流值勤,為皇城守衛。
大明羽林衛是明朝時期的一支特殊部隊,它是距離皇帝最近的近衛部隊之一,其成員都是身材高大、精神抖擻的宮廷儀仗隊員,而他們的出身皆選自各地官宦家庭,身份顯赫,被視為皇帝的親信。
大明勳貴家族世子,在繼承爵位或者任命其他官職前,大多供職在這些親衛中,為皇帝左右臂助。
之後的清朝也繼承了這點,收世家子為禦前侍衛,賞黃馬褂。
羽林衛作為皇帝身邊最近的護衛,為了彰顯皇威浩蕩所以有自己獨特的行進步伐,這就是大明羽林步。
大明羽林步的步伐被稱為雁行步,向左或右斜著邁步,規律性強,步幅較小,能夠在保持行軍速度的同時迅速變換陣形,保持整齊劃一。
在羽林衛在殿前廣場擺好儀仗後,一架步輦在眾多太監前呼後擁下出現在這裡,隨著步輦放下,隆慶皇帝一身皮弁服出現在廣場上。
站在大殿前,隆慶皇帝抬頭看了眼威嚴的奉先殿,一時竟有些發愣。
“皇爺,吉時到了。”
身旁的大太監騰祥看到皇帝呆立當場,於是低聲提醒道。
今日,是按照大閱禮儀注來奉先殿用告詞預告的日子,因為不是最重要的日子,所以並沒有選擇冕服前來,而是常服出現在這裡。
按照明製,冕服隻有在皇帝祭祀天地、宗廟以及正旦、冬至、聖節時穿著,祭社稷、先農和舉行冊拜時也穿戴。
所以從用途上也能看出來,一年裡其實皇帝也穿不了幾次。
相對來說皮弁服就成為明朝皇帝大部分時候參加重大儀式時的穿著。
皮弁服製定於洪武時期,永樂三年更定,一直使用到明末。
其作用是皇帝在朔望日視朝、降詔、降香、進表以及藩屬國朝貢、朝覲時則穿皮弁服,嘉靖時又規定祭祀太歲、山川諸神時也用皮弁服。
被騰祥提醒,隆慶皇帝也回過神來。
第(1/3)頁
第(2/3)頁
此時他表情肅穆,邁著穩重的步伐,一步步向著大殿走去。
上得台階,走到大殿門前時,殿門前值守的兩名小太監抬手輕輕推開關閉的殿門,隆慶皇帝隨之就走入殿中。
進殿後,入目的就是密密麻麻的牌位,這些都是大明朝曆代皇帝的牌位,正中間的自然是太祖朱元璋,左右是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等,按照順序擺好。
隆慶皇帝知道,百年後,他的牌位也會被擺在這裡讓後人祭祀。
按照祖宗定下的規矩,向牌位行禮後,他就在心中默念早已準備好的預告詞,其實就是說他明日將於北郊大閱官軍雲雲。
預告詞是翰林院草擬,內閣修改後交上來的。
或許在後世人眼中覺得這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兒,可在這個禮法森嚴的時代,祭告祖宗的用詞都是需要精雕細選,反複斟酌的。
念完預告詞,隆慶皇帝站立片刻就再次行禮,禮畢後緩緩退到殿門前,這才轉身出了大殿。
在他走出大殿時,殿門前值守的小太監又抬手抓住扶手,輕輕關上奉先殿殿門。
走到殿前台階前,隆慶皇帝站定,對著下麵侯立的太監道:“傳旨,命固安伯陳景行守備承天門,慶都伯杜繼宗、吏部右侍郎兼學士呂調陽守衛京城九門、皇城五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