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那個時候,英宗皇帝還未親政,所以上午的時間被安排學習四書五經和史籍經典,下午需要去練習騎射。
晚上還要溫故而知新,誦讀白天所學的知識課文。
練習騎射,或許這也是英宗皇帝敢禦駕親征的原因。
同時,書法練習也不可懈怠,“凡寫字,春夏秋日百字,冬日五十字”。
滿滿當當的課業日複一日,幾乎沒有假期。
另外每天還要抽出時間聽三楊內閣給他講解政務,可以說一天到晚都沒有閒著的時間。
或許有雷雨大風等極端天氣出現的時候,其才能免除學習,得到短暫的休息時間。
明朝雖出了不少荒唐的帝王,但初中期的皇帝還都算得上勵精圖治。
特彆是在子女教育上,他們能做到言傳身教,起到模範榜樣的作用。
彼時,他們經常將自己的讀書心得、治國經驗和人生經曆編書成冊,以便流傳下去為後世子孫提供學習教材。
明太祖朱元璋就在《明太祖實錄》中,以漢武帝和商紂王做對比。
“夫奢儉不同,治亂懸判。爾等當記吾言,常存儆戒。”
用此話來告誡子孫要懂得惜民惜才,不能奢靡無度,壓榨百姓。
除此以外,明成祖朱棣編纂《聖學心法》。
他以自己的治國思想和政治方略教導太子,希望其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
而後,明宣宗朱瞻基製訂的《帝訓》和明憲宗朱見深編纂的《文化寶訓》也被經常拿來教導皇族宗室子弟。
也正因此,博覽群書是作為皇儲和皇室子弟最基本的素養。
皇室的藏書閣遍集天下名著,為皇子們創造了很好的學習教育氛圍。
朱元璋在剛攻克元朝時,命人將元代遺留下來的珍貴典籍都帶往金陵。
第(1/3)頁
第(2/3)頁
後來,他也經常派人在民間尋找遺書,把找到的書籍都保存在文淵閣。
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又命人“建大本堂,取古今圖籍充其中,征四方名儒教太子諸王”。
每次藩王有立功表現時,除了賞賜金銀田地,也會慷慨獎賞大量的古今圖書。
但光會紙上談兵是遠遠不夠的,除了理論教導,明朝皇帝也注重培養太子和皇室子弟們的實踐能力。
朱元璋治國期間就有過規定,當舉國上下在郊外舉辦盛大祭祀活動時,皇太子必須留在宮中處理各項政務,其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培養未來儲君的治國能力和處理政務的能力。
這種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的出閣學習製度對太子的能力提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令其能“講經說史,徐揚德性,博古通今,庶可以承籍國家之重”。
如此一來,國家未來有明君可以,也就維係著整個政治局麵的穩定和平。
隻可惜,土木堡之變以後,這項祖製就逐漸偏離了原本的方向。
到了明朝後期,各個皇帝開始有意拖延太子出閣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