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在心動之餘,很快就想到了推動此法雖然有諸多好處,特彆是解決朝廷財政難題,可是要考慮到具體實施過程,就有些難題很難破解。
“江西、南直隸推行一條鞭法,除了實物俱折銀,若全國各布政使司皆如此,朝廷每年收入白銀怕不下千萬兩。
通過鑄幣,可增收一、二百萬兩之多,足以彌補當前財政虧空了。”
魏廣德馬上就說道,“實物也以保夠漕糧及其他必須之糧外,如果可以俱折銀。
據我所知,朝廷每年所收實物,因保管不當造成損失也不小,不若留夠必須之糧和一部分預備賑災糧外,全部折銀抵京,這樣也能增加白銀收入。”
他記得好像大明就是在萬曆朝開始白銀化,實質上就是銀本位製,所有財稅支出都是以白銀量化,無疑這就是最好的,把中國貨幣體係固定下來的時機。
魏廣德早就發現,大明財政收入並不是如後世所說年入二三百萬兩銀子,算上實物至少有兩、三千萬兩,隻不過其中大部分為實物,金銀比重很小。
不指望全部折銀,隻要有一部份折銀就足夠工部忙活了。
不過魏廣德不知道,他這麼做其實也埋藏下巨大的隱患,其根本就是大明自產白銀和銅料不足,完全靠從外部輸入。
第(2/3)頁
第(3/3)頁
在大明商品暢銷全球的背景下,巨額白銀流入自然不會有問題,恰恰相反,白銀流入一開始會激活大明經濟,但是在後期會引發劇烈的通貨膨脹。
而最大的危機還在於,一旦大明不能吸收足額的白銀流入,則在國內可能就可能形成經濟危機。
實際上後世學者也有觀點認為,明朝滅亡的深層次原因,是與這一時期全球化經濟有關。
明朝自開國以來,雖然一直是走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的路線,但這隻是籠統的解釋而已。
隨著全球曆史的不斷發展,歐洲文藝複興開始、大航海時代到來,明朝已經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加入了全球化的經濟貿易當中。
早在成祖朱棣時期,就開始了鄭和下西洋的大規模航海探索,可以說,明朝到中期以後,已經與世界經濟的連接越來越密切了,也不能再被完全定義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路線了。
明朝的經濟發展還是比較複雜的,明朝早期使用過紙幣,後來用銅錢,之後銀子也成為了流通貨幣,這一複雜的轉變,與全球白銀的產量增加有著密切關係。
在明朝中後期,白銀就已經成為了歐亞大陸最重要的交易貨幣,因為各個國家的商人在一起互相貿易,互相做買賣,大家肯定需要達成共識,選出一種貨幣作為全球流通的公認貨幣,而這個公認貨幣就是白銀。
當時全球貿易大多以白銀為結算貨幣,很多國家都對白銀的需求量與日俱增,這也包括明朝。
在白銀需求量暴漲的時候,歐洲人在美洲大陸上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大的銀礦,白銀產量的增加也刺激了冶煉技術的提升,歐洲鑄造的銀幣損耗更小,造型更加精美,純度也更高。
美洲的大量白銀被源源不斷地運往歐洲,然後鑄造成銀幣,再馬不停蹄地從歐洲運往東方的中國,用來購買明朝的各種商品,主要是奢侈品,比如瓷器、絲綢等。
dqq
read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