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如果他到了王杲軍中,應付明軍的進攻,在此處就會選擇在三道口設伏。
而對於如何應付,那就隻能靈活應變。
所以,戚繼光編寫的《練兵實紀》的“過山林”篇中,隻歸納為“臨賊遇沮澤、深林、大山,不可擅即暗過,須據形勢,一麵搜索,一麵稟複中軍,聽令再行。”
也就是說,他不認為自以為隱蔽的行軍就可以安全通過這裡,隻能是依據形勢,在避無可避的情況下,小心搜索前進。
“明日再說。”
雖然可以繞行六十餘裡抵達古勒城,可他簡單算算時間,多了這兩日的功夫,倒是能夠在軍令規定時間裡抵達。
但是彆忘了,繞路可能是安全的,但是路上會遭遇什麼,那就不可控了,依舊是要翻越山頭隻不過地勢稍微平緩些。
稍微有些異常,就可能誤了軍令。
所以,戚繼光還是決定按原計劃行動,不變動行軍路線。
至於難以攀爬的閃避,到時候看情況,若是可以,就派夜不收上山探查一番,大軍再行通過。
當日,薊鎮軍在距離三道口十裡地處紮營,戚繼光當即派出大量哨騎在周遭巡視,其中一路則直接向著三道口方向前來探查。
整個戚繼光大營,外側皆為偏廂車,車廂對外,內部還用小型戰車相連組成營壁,也可以此約束各部。
當夜無事,第二日天光大亮大軍就吃過早飯開拔。
第(2/3)頁
第(3/3)頁
昨日哨探已經探查了三道口,一路上並未發現異常。
而一側山坡頗為陡峭,確實也難以攀爬而上。
此時天色黑暗,自然更沒辦法攀爬上去。
隻不過這次行軍,原本的先鋒軍行軍隊列卻靠後兩級,在他們前麵有兩隻各由十輛大車,混編車步營的明軍隊列先行出發。
這兩隊人馬,自然是戚繼光派出的精銳戰兵,是為了控製河穀兩側進出口出動的人馬。
古代行軍打仗,將官們也早就注意到,在一些地區,往往出現難以繞行的路段。
而這些路段又是極容易被埋伏的區域,如何破解敵人的伏擊戰術,自然也是很重要的戰術。
對此最簡單的應對就是繞行,直接避開危險區域。
但既然已經是無法或者說難以繞行的地方,那自然就隻能硬著頭皮從這裡經過。
而所謂伏擊,大多就是設好伏擊圈,前後實施夾擊。
所以,危險地帶,大軍經過前務必控製好前後出口,勿被敵所趁就變得尤為重要。
“凡軍行,人山林翳之地,防有伏兵,先須選矯健三二百人於險阻不防之處偷路過,把其出道。又選驍勇當道搜索,或自高山、樹梢,使人審視,審無藏伏,分兵前後,以為領招,然後遣輜重老小先度,以步兵濟其後。”
這是《武經總要》對應對此種情況所提出來的應對之法,戚繼光也是深以為然。
前麵兩隊人馬,都是身手矯健,擅長攀爬的士卒,就是薊鎮軍中專門搶占穀地進出口的部隊。
隨著這兩隊人前出,先鋒隊列才緩緩跟上,雙方相距裡許,隻保持前後皆能看到,可以通過旗幟傳遞信息。
很快,最前麵的十輛大車掩護著三百餘士卒到達三河口。
戚繼光遠遠觀之,果如向導所言難以攀爬。
不過這個難以攀爬,指的是普通士卒,對於那些擅長此道的人,比如軍陣哨探們來說,總是有厲害之人,能夠攀爬而上。
dqq
read
第(3/3)頁